
青獅“舞”進大課間。學校 供圖
東南網1月14日報道(本網記者 施遠圻)“泉州刣獅”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項集武術與舞蹈于一體的活動。在泉州市鯉城區第三實驗小學,學生們利用大課間活動“舞”起青獅陣,時而活潑俏皮、時而威風凜凜的青獅竟成為學校一大特色,為原本熱鬧的課間增添一份喜氣。 “為了讓學生們在學習之余能愉悅心情、加強身體鍛煉,我們將兼具運動性、觀賞性與趣味性的青獅陣引入30分鐘大課間活動的跑操環節中,讓每班學生跟著青獅跑起來。”該校分管體育組工作的黨支部副書記許明杰告訴記者,學校還以舞獅動作為基礎創編了三套青獅操,在跑操結束后進行鍛煉。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大課間活動現場。學校 供圖
青獅帶頭跑陣 幫助學生強身健體 每天上午9點多是學校大課間活動,廣播里播放的音樂很是熱鬧,鑼鼓聲、嗩吶聲、笛子聲……聲聲入耳。學生有序來到操場,由一只青獅打頭陣在最前方邊舞邊跑,各班用簸箕自制獅頭,帶領學生,有序跟著青獅慢跑。 大約跑了十分鐘后,學生們便以班級為單位自行排列好隊形,依次做三套青獅操。其中《青獅嬉陽健身操》融合舞獅頭部分的動作,做起來更顯靈動,保證學生身體各部位都能得到有效活動;《青獅活力體能操》融合獅尾部分的動作,為主進行腿部訓練,能很好地鍛煉體能;《青獅放松操》則是讓學生們在運動后進行伸展放松。 
學生們一起做青獅操。學校 供圖
“以前都是在逢年過節才能看到舞獅表演,現在每次課間活動都能看到舞獅,自己還能參與到其中,比起以前單純的跑操,有了青獅元素的加入感覺非常熱鬧、好玩。”就讀該校五年級的楊欽源同學告訴記者。 因為喜歡,楊欽源每周還負責舞一次打頭陣的青獅。一段時間下來,他發現自己的手臂比以前強壯多了,跑步的耐力也比以前好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興趣為導向 課后服務中傳承“刣獅”文化 “鯉城三實小將利用課間活動將‘泉州刣獅’引入校園,覆蓋廣,讓全校四千多名學生都有機會了解接觸青獅,對于非遺的傳承與保護是一次有益的嘗試與探索。”“泉州刣獅”非遺傳承人紀彬熒評價道,僅3個多月過去,她與學校的老師們都發現不少舞獅的“好苗子”。 于是,學校利用課后服務時間開設“泉州刣獅”興趣課,并邀請紀彬熒及其所在武館的傳承人于每周三、周四下午入校授課。對于這項非遺文化感興趣的學生,可在興趣課堂上系統學習了解“泉州刣獅”及相關武術。 
非遺傳承人教授孩子們基本動作。學校 供圖
今年10歲的陳歆妍同學便是因為對“刣獅”文化感興趣而選擇加入興趣班,因為臂力不足的原因無法舞動獅頭,于是她便在興趣班里學習舞旗和五祖拳。幾節課下來,她不僅能將旗幟舞得非常好,說起“刣獅”也頭頭是道,她期待自己能將手臂力量練得好,也可以參與到舞獅頭的學習中。 除了成立“泉州刣獅”興趣班外,學校還嘗試著將“刣獅”文化與各學科及班級文化進行融合,如在體育課教授青獅操、美術課學畫青獅圖、班會課上制作代表班級的青獅頭,讓孩子們喜歡的青獅陪伴他們成長。 學校校長楊克冬表示,“泉州刣獅”進校園不僅幫助學生們強身健體,也讓他們感受到泉州傳統武術及舞蹈的魅力,接下去,學校將持續做好“刣獅”文化進校園、進課堂的工作,并聯合非遺傳承人編纂相關校本教材,為學生學習成長搭建好舞臺,共同傳承保護好這項非遺文化。 
孩子們在非遺傳承人的幫助下完成較高難度的動作。學校 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