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們與專業醫生在“時珍園”里學習中草藥知識。學校 供圖 東南網4月21日報道(本網記者 施遠圻)榕須可入藥、余甘子能生津止咳、馬尾松有祛風濕功效……在泉州市鯉城區第三實驗小學,與學生們聊到中草藥時,他們不僅能熟練地講出幾味藥,還能準確地說出其藥效,令不少大人贊嘆。 據了解,該校位于鯉城江南新區,毗鄰泉州市中醫院、江南醫院等兩所對中醫藥文化有較高研究水平的醫療機構。“我們不少學生家長在這兩所醫院從事相關工作,于是我們便結合兩所醫院的中醫藥資源,從2017年起將中草藥課程引入校園,在弘揚傳統中醫藥文化的同時,也豐富學生們的校園生活。”該校校長蔡小青介紹道,今年,學校還被評為第二批全省中醫藥文化教育試點學校。 編撰校本教材 帶學生認識常見中草藥 起初,中草藥課僅作為學校復興少年宮課程之一,在每周三下午面向少數有興趣的學生授課。生動的中草藥故事以及豐富的藥理知識,讓越來越多學生想要報名上這堂課,于是學校在2019年將中草藥課納入校本課程。 “在鯉城區科協以及學校從事醫務工作的家長們支持下,我們創編了《童心話本草》這套校本教材,這套教材共3本,適用于一至六年級不同年段。”學校副校長楊克冬告訴記者,教材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向學生們介紹中草藥趣事、常見的中草藥以及中草藥炮制學技術等知識。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每周一,學生在課堂上學習了解一味中草藥知識。學校 供圖 其中有一本教材為《認識泉州常見中草藥》,里面分為根及根莖類、皮類、葉類等五大類,介紹了在泉州生活中常見的40種中草藥。學校在每周一上午8:10-8:20開展“每周一學活動”,老師會從教材中挑選一味中草藥,組織全校各班學生共同學習。 “通過每周一的學習,我們知道原來生活中經常見到的榕樹、菊花、蒲公英都可以成為中草藥。”該校六年級學生吳歆晨說。現如今,走在路上會仔細關注路旁的花花草草,辨別哪些是課堂上學習到的中草藥,每當家里有人上火時,她都會提醒媽媽沖泡一壺菊花茶,用以清熱降火。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打造“時珍園” 讓學生動手種植養護中草藥 除了編撰校本教材,為了讓學生們近距離了解中草藥,學校還專門打造一座“時珍園”,里面種植有香茅草、虎刺梅、九里香等60味中草藥,讓學生可以親身接觸學習。美術、勞動等學科教師也經常在“時珍園”里上與中草藥相關的“跨界”融合課,開啟學生們對中草藥的興趣。 “我們要求各學科教師要利用好‘時珍園’這一場所,將學科知識與中草藥知識銜接起來,幫助孩子們更好地了解、學習中草藥知識。”蔡小青告訴記者,所以在學校里,經常會看到美術課上,孩子們在“時珍園”里畫畫;勞動課上,孩子們為中草藥盆栽除草。 
學生們悉心照顧中草藥。學校 供圖 今年11歲的林安哲同學很喜歡中草藥課程,他還在家里種植了一株薄荷,經常觀察它的生長狀態。“學習中草藥課程后,讓我很有成就感,我不僅能教媽媽分清八角與莽草的區別,還能泡一些簡單的花茶給長輩們喝。”林安哲說,他很喜歡與同學一起到“時珍園”里觀察各類中草藥的生長狀況。 “傳承中醫藥文化應從娃娃抓起,鯉城三實小將中草藥課程引入校園是一次有益的嘗試,有利于激發學生們對中醫藥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值得點贊!”泉州市中醫院針灸科主治醫生吳端淦評價道,作為一名從業者,他也希望能經常進學校與學生們一起交流,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學習了解中草藥知識,更好地傳承弘揚中醫藥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