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少萍市長在市第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摘登) 2012年政府工作回顧 過去一年,在中共泉州市委領導下,市人民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項目帶動、轉變提升、和諧進步、跨越發展”工作思路,把握機遇,迎難而上,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效。全市實現生產總值4710億元(預計,下同),增長12.1%;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93.46億元,增長2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29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953元,分別增長12.5%和13%,完成市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 過去一年,泉州發展得到上級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國務院批準設立泉州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綜合改革試驗區,我市成為全國第三個金改區;國務院批準設立泉州臺商投資區,實行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政策。省政府專門出臺促進泉州民營經濟發展的十條措施;批準泉州開展民營經濟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支持打造民營經濟發展樂園。 2012年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1.持續砥礪前行,經濟發展穩中有進。盡心盡力幫扶企業。全市召開企業座談會226場,協調解決各類問題1672項。開展政策落實專項行動。注重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工業支撐緊抓不放。建立促進工業穩定增長聯動機制,完成工業增加值2640億元;產值超億元企業增至1680家,完成增加值1920億元。裝備制造、建筑建材、工藝制品、食品飲料等主要行業產值增速均超過20%。產能建設強力推進。實施縣級以上產業重點項目1200個,完成年度投資1030億元。建成工業項目261個、重點技改項目290個、服務業項目121個,新增年產能(銷售收入)1950億元。市場開拓內外并進。成功舉辦泉州商品博覽會系列活動。開展“電子商務在行動”,網上市場份額位居全國前列。開展 “品牌泉州境外行”系列活動;全市外貿總額突破200億美元大關。“第三產業發展年”活動成效明顯。服務業重點項目完成投資413.9億元。港口吞吐量突破1億噸,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萬人次。實現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658億元。清源山獲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完成旅游總收入350億元,增長22%。舉辦首屆創意產業節。“五大戰役”深入實施。重點項目建設、新增長區域發展、城市建設、小城鎮改革發展、民生工程戰役分別完成投資750億元、1780億元、280億元、466.3億元和97.2億元,均超額完成年度投資任務。要素保障及時有力。加強資金統籌調度,市本級籌資235.68億元,全市累計爭取上級資金82億元;與5家銀行開展戰略合作,引進菲律賓首都銀行;新增貸款600億元,中小企業貸款余額2033億元;新增小額貸款公司14家。 2.發揮實體優勢,“二次創業”掀起熱潮。民營經濟加快轉變提升。出臺實施推進 “二次創業”若干意見及配套文件,啟動民企轉型升級扶持行動計劃,完成規模以上民營工業增加值2030億元,增長17.9%。新增上市企業3家。新增中國馳名商標32件、馬德里商標國際注冊97件。出臺加快推進產業轉移扶持政策。自主創新“三年行動”深入實施。總結推廣“安踏經驗”,組織科技“五清零六提升”行動,與教育部合作啟動“藍火計劃”。實施重點科技計劃項目610個,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025億元。入選首批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人才支撐不斷加強。出臺實施服務民企“二次創業”人才計劃;新增院士專家工作站4個,50人(團隊)被評為省級各類高層次人才,兌現386位高層次人才貢獻獎勵。“三維”對接成效明顯。開展招商大會戰。落地央企項目4個,總投資103億元。開展對外大型招商活動4場,簽約外資項目173個,總投資73.91億美元。在珠三角民企洽談會上簽約項目110個,總投資1234億元。舉辦民企“二次創業”推介會5場,實現項目回歸120個,總投資1100億元;引進企業總部或營銷中心300多家。 3.注重夯實基礎,“三農”工作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率先啟動。實施 “六大工程”,完成593個村莊規劃編制。抓好市級新農村建設試點示范村20個、扶貧開發重點村20個、老區跨越發展工程重點幫扶村4個,評選“美麗鄉村”10個。現代農業持續發展。新增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8家、農業“三品”認證產品24個。“對臺合作引種創新基地”成為全國唯一支持的對臺種業項目。水利建設全面推進。76個水利項目完成投資35.1億元。啟動白瀨水利樞紐工程前期工作,彭村、八峰、雙溪水庫和晉江防洪工程試驗段等重大水利項目開工。崇武至秀涂海岸帶資源環境保護整治完成投資8075萬元。率先在全國建成水資源動態管理系統。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 4.凝聚環灣合力,城市建設加快拓展。深化“城市建設管理年”活動,363個項目完成投資365億元。交通網絡日臻完善。晉石高速、金安高速、田安大橋、黃龍大橋和臺商區南北主干道等建成通車,實現縣縣通高速的歷史性突破。泉州港通過世界衛生組織口岸核心能力達標考核。泉州晉江機場改建主體工程完工,航空口岸通過國家對外開放驗收。環灣片區加快建設。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176.5平方公里。編制完成市綠道系統、桃花山生態區保護建設等規劃。晉江、石獅、南安城市發展向“兩江一灣”靠攏。東海、城東、北峰豐州、晉江濱江、江南等環灣新區初步形成。濱海公園、桃花山公園一期、金山公園慢線等基本完工,東海學園、江南學園、中醫聯合醫院等開工建設。城市環境不斷優化。實施綠化、美化、亮化、凈化提升工程,完成10條街路景觀整治和沈海高速森林生態景觀通道建設,中心市區新增綠地面積530萬平方米。48個“點線面”試點項目完成投資14.82億元。城市管理持續加強。推行市政公用行業常態化考評,抓好14條主干道精細化管理。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數字城市管理平臺開通。投入公共交通9000萬元,取消市區公交空調收費,公交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 5.突出惠民利民,社會保持和諧穩定。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新增城鎮就業15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萬人,培訓勞動者25.6萬人次。參加職工“五險”人數增加43萬人次,新農合、城鎮居民醫保參保率分別達99.5%和95%。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7%。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發放低保金2.75億元。教育事業優先發展。4個區(市)完成“教育強縣”創建或通過省級預評,7個區(市)通過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評估。新增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290所、公辦幼兒園70所。配備國標校車130部。醫改工作扎實推進。新增醫院床位2109張。石獅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經驗在全省推廣,全市所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1485家村衛生所實施藥品零差率銷售。文化蓬勃發展。完成文化產業增加值215億元。木偶戲傳承人培養計劃入選聯合國“非遺”優秀實踐名冊,泉州木偶劇院開工建設。“僑批檔案”入選“亞太地區記憶遺產”,“海絲”、“閩南紅磚建筑”入選中國“世遺”預備名單。梨園戲劇團、南音樂團摘獲國家文藝類最高獎。我市運動員在倫敦殘奧會上取得“兩金一銅”好成績。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務超額完成。新開工4萬套,完成投資90.23億元;基本建成2.89萬套,新增配租配售1.61萬套。國家環保模范城市通過復核。生態市創建走在全省前列,市區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8.5%。社會管理持續創新。全面推行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成為全國農民工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國首批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示范工程試點城市。開展道路交通安全綜合整治“三年行動”和集中整治大會戰。全市人口出生率13.45%。,政策符合率93.36%。蟬聯全國雙擁模范城“七連冠”。 6.力促效能提速,政府建設得到加強。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支持政協履行職能。辦理人大代表建議406件、政協委員提案516件,滿意率均為100%。推行“馬上就辦”,實現審批改革提速“兩個50%”目標。啟動“服務型政府”教育培訓工程。完成市委、市政府29項為民辦實事項目。 2013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主要措施 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落實“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圍繞市委“兩個加快”,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推進產業、港口、城市聯動發展,突出集群發展、創新驅動、環灣建設、改革開放、民生優先,打造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綜合改革試驗區和民營經濟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在更高起點上建設經濟強市和美好家園。 主要預期目標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5%;公共財政總收入增長13.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3.5%;工業增加值增長13.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2%;外貿出口增長8%;實際利用外資(歷史可比口徑)增長6%;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5.5%;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5%左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1%;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2%。以內;完成省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為此,要按照市委決策部署,穩中求進,好中求快,力求更快,確保完成上述目標任務。 1.推進產業發展,致力在創新轉型、優化結構上求突破 壯大提升產業集群。深化產業升級“四化”工程、“百千萬億”倍增計劃,加快紡織服裝、鞋業、石化向3000億元產業集群邁進,裝備制造、建筑建材向千億元產業集群邁進,形成一批超百億元、500億元的產業集群。堅持高端發展,支持企業開展資本運作、管理創新、品牌建設,培育設計師品牌,發展大師經濟。堅持龍頭帶動,實施恒安智能化生產、佳龍石化二期等192個重點工業項目,確保中化煉油、聯合石化“脫瓶頸”等項目投產。堅持產業集聚,建好4個國家級、10個省級開發區以及各類專業園區,加快形成規模生產力和效益。堅持整合優化,開展“萬家企業手拉手專項行動”,支持龍頭企業與中小微企業開展協作配套,推動沿海產業向山區轉移。 做大做強現代服務業。深化“第三產業發展年”活動。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實施海峽箱包物流商城、觀音山現代物流園區、為為國際城等項目。圍繞打造旅游強市,加強戴云山脈旅游區域聯盟合作,辦好茶文化旅游節,抓好德化石牛山、永春北溪、安溪溫泉世界等建設,把旅游業培育成為戰略性支柱產業。 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啟動新一輪市級海洋功能區劃修編。做大做強臨港工業,建設石獅海洋生物產業園、南安海峽科技生態城等項目,培育壯大華寶等一批海洋生物醫藥企業。大力發展港口經濟。壯大現代漁業。 強化創新驅動發展。全市安排財政科技投入7.6億元。做好自主創新“三年行動”考核驗收,開展科技支撐產業升級“雙百工程”,培育一批“科技小巨人企業”。加強泉州高新區“一區八園”建設。實施“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全面提升計劃”,建設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裝備制造研究所、微波通信研究院、物聯網研究院、石獅甲骨文紡織服裝創新發展云平臺。 突出人才優先發展。落實完善人才政策。加強各類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引進和使用工作。鼓勵民間資本參與人才市場、人才創業園等建設。建好“海內外泉籍優秀人才信息庫”。 2.增進人民福祉,致力在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上求突破 進一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新改擴建公辦幼兒園77所。加快城東、東海、江南學園建設;推進城鎮中小學擴容,新增學位1萬個;實施農村義務教育薄弱校改造工程68個,新增標準化學校110所。統一城鄉義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強化校園、校車安全管理。 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新增城鎮就業15萬人。加強城鎮職工“五險”和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工作。健全城鄉居民大病保險體系。建設提升150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關懷幫助“空巢老人”和“失獨家庭”。 進一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抓好兒童醫院拓改、中醫聯合醫院、醫大附屬二院東海分院等建設,新增醫院床位2300張。推進縣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扶持鄉鎮衛生院發展,實現村衛生所藥品銷售零差率全覆蓋。深化“生育文明·幸福家庭”促進計劃,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問題。 進一步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抓好市區水質優化、貧困殘疾兒童康復救助、特困失能老人救助、青少年社會教育活動中心、農村老年體育活動中心等30項為民辦實事項目。 3.突出擴大內需,致力在投資帶動、消費拉動上求突破 深入實施“五大戰役”。進一步拓展戰役內涵,擴大戰役規模,確保每個戰役取得更大成效。組織實施重點項目460個,年度投資778億元,確保開工90個、竣工100個。 突出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南石、莆永高速公路竣工通車,加快泉州灣跨海大橋、沈海復線、安溪連接線等高速項目建設;建成中化青蘭山配套碼頭,建設石湖、肖厝、斗尾、秀涂、小岞等一批深水泊位及泉州灣深水航道二期工程;抓好福廈鐵路惠安站、湄洲灣南岸支線、中化專用線等鐵路項目;持續實施泉州晉江機場改建項目。 不斷擴大消費需求。深化“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新農村現代流通經營服務網絡工程”。提升家政、文化娛樂、健身休閑等服務消費,發展網絡購物、社區商業服務。擴大肉品質量安全信息可追溯試點。 4.強化“三農”基礎,致力在統籌發展、城鄉一體上求突破 全面建設“美麗鄉村”。認真實施五年行動計劃及“六大工程”,抓好一批“美麗鄉村”示范村。編制完成270個村莊規劃。加快農村石頭房、危舊房改造,實施“造福工程”。深化家園清潔行動。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深化“131”強龍工程,扶持發展現代茶業、花卉產業和林下經濟,培育休閑農業、創意農業示范點。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培育市級農民專業合作示范社40家。 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實施80個水利項目,加快晉江防洪工程、彭村水庫以及市區應急備用水源等建設步伐。持續推進農村公路提級改造、安全保障工程和電網改造升級。 健全“三農”支撐體系。進一步加大“三農”投入,認真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探索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5.構筑環灣城市,致力在同城發展、提升品位上求突破 塑造組團式空間格局。堅持“統一規劃、拼圖作業”,繼續開展“城市建設管理年”活動,確保完成投資340億元。加快東海、城東、北峰豐州、江南池店、洛江新城、臺商區、晉江濱江、蚶江祥芝、霞美、崇武山霞等環灣重大片區開發進度。 增強現代化城市功能。完善向灣通道、灣區主干道,抓好普賢路拓改、國道324豐洛段改造、臺商區東西主干道拓改、崇武至秀涂濱海大道改造及旅游開發、石獅環灣大道等建設,實施刺桐路北拓、北峰至城東通道、金嶼大橋、百崎大橋等項目。加快東海、鯉城、晉江濱江總部經濟區以及恒安、移動、電力等總部大樓建設步伐。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抓好城市規劃建設及成就展示館、工人文化宮及大會堂建設;規劃建設一批停車場,推進交通節點改造。 打造人性化宜居環境。啟動江濱北路等8條市政道路景觀改造提升,全面推進“點線面”整治,抓好北環城河帶狀公園綠道、桃花山至濱海公園綠道和泉州植物園建設,建成中心市區慢線系統網絡。確保完成省下達的保障性住房建設任務。強化城市管理綜合考評,實現市區主干道精細化管理全覆蓋。堅持公交優先發展,優化環灣公交系統。 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按照“一灣兩翼多支點”城鎮布局,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確保城鎮化率達61.5%。深化小城鎮改革發展,發揮21個試點鎮的示范帶動效應。 6.深化改革開放,致力在體制創新、拓展空間上求突破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全面落實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重點突破引進銀行機構、發展股權交易市場、設立民間資本管理公司和民間借貸登記服務中心、改制上市、企業直接債務融資、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建設區域征信系統和誠信體系等工作。貫徹落實民營經濟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若干意見,致力在提升產業、自主創新、集聚發展、制度創新、民間投資、對外開放、土地保障等方面先行先試。 提升“三維”對接成效。持續開展“大招商、招大商”,重點引進大型央企、知名民企、世界500強企業。深度挖掘在泉央企潛力。深化“回歸工程”,引進更多泉商參與“二次創業”;開展與全國民企1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項目對接活動。創新外商投資促進舉措。 開拓國際國內市場。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發揮出口加工區、陸地港和4個省級出口基地的作用;鞏固傳統市場,拓展自貿區市場;持續開展“品牌泉州境外行”活動。搶占擴大國內市場,加快海峽化工產品交易中心、國際輕紡城、南安光機電貿展中心等建設;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出臺實施電子商務發展三年規劃。 深化與臺港澳僑合作。全面實施臺商投資區總體規劃。積極對接臺灣電子、光電、機械、石化等產業;辦好海峽論壇泉州活動、第六屆海峽兩岸 “農訂會”。發揮泉港泉澳泉臺經濟合作促進委員會作用。 7.打造文化強市,致力在引領風尚、弘揚傳承上求突破 深化文明城市創建工作。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推進公共文化繁榮發展。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造就名家大師和文化領軍人物。規劃建設地標性文化街區,抓好泉州木偶劇院、市圖書館新館、泉州歌舞劇院等項目。 挖掘深厚文化底蘊優勢。加強歷史文化名城、閩南文化生態保護核心區建設,辦好2013世界閩南文化節,建立世界閩南文化展示中心。推進“海絲”、“閩南紅磚建筑”和“僑批檔案”申遺。 進一步壯大文化產業。重點發展十大文化產業,爭創國家廣告產業試點園區,實施泉州當代藝術館、領show天地、源和1916、市工藝美術館、晉江“三創園”、石獅服飾創意園區等項目。做足環清源山、泉州古城、崇武古城等文化旅游文章。 8.建設生態文明,致力在環境保護、綠色發展上求突破 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施100個重點節能技改項目,做好德化陶瓷產業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工作。強化排污許可證制度,推進造紙、皮革、電鍍、建陶、石材等重點行業深度治理。 突出環境整治。啟動細顆粒物(pm2.5)監測,推進機動車尾氣排放、工程建設揚塵等專項治理。實施100個重點流域綜合整治項目,深化崇武至秀涂海岸帶資源環境保護。 加強生態建設。力爭通過省級生態市驗收。抓好北渠節水改造、泉州灣河口濕地等生態工程,治理水土流失40萬畝、“青山掛白”49.28萬平方米。 9.構建和諧社會,致力在管理創新、保障安全上求突破 要提升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完善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完善大調解工作體系;推行城鄉社區“網格化”管理。要深化平安建設。構建縣鄉村三級巡邏防控體系;創建“安全發展城市”;深化交通安全綜合整治“三年行動”。要增強促進和諧的合力。深化“六五”普法,建設法治泉州。 打造高效率、負責任、服務型的政府 1.勇于拼搏、勇于開拓。我們要更加解放思想、奮發有為,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氣勢謀劃推動發展,能快則快、能超則超,保持全省平均水平之上;更加愛拼敢贏、大膽先行,用改革激發潛力,用改革釋放紅利;更加凝心聚力、海納百川,匯聚推動泉州發展的正能量。 2.求真務實、埋頭苦干。要突出“馬上就辦”,做只爭朝夕、真抓實干的行動者。大力發揚“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模范遵守“八項規定”。深化簡政放權,營造“認不認識一個樣”、“熟不熟悉一個樣”的辦事環境。 3.根植人民、造福人民。我們要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把更多注意力聚焦到社會管理上,把更多財力用在改善民生上,把更多精力放在服務群眾上,讓人民感受變遷、觸摸幸福、實現理想。 4.依法行政、清正廉潔。要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健全行政執法、行政復議和規范性文件審查備案制度。深化政務公開和辦事公開。健全懲防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