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民,一以貫之的建城理念 ——解讀晉江新型城鎮化試點經驗之三 每天傍晚,下班后準時到附近的八仙山公園鍛煉,成了55歲的楊集體的固定安排。家住梅嶺組團仙格小區的他,是小區第一個回遷戶。談及小區環境,老楊覺得絲毫不輸給商品房:“空氣好、光線足,交通四通八達,東有梅嶺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南有心養小學,西北角是八仙山公園,安防、物業都是按商品房的標準設置。” 在晉江,提起梅嶺組團,55天全面征遷、“零強拆、零上訪、零事故”的和諧征遷故事早就不新鮮了,今天,晉江的時尚詞匯,已經換成了“幸福回遷”。近年來,為了保證被征遷群眾舒心回遷,晉江不僅組建專門的回遷安置機構,邀請實力強勁的設計單位建設安置小區,還專門制定了《晉江市安置房小區物業管理暫行規定》,建立鎮(街道)、社區(村)、業主委員會(小區管理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四位一體”的工作機制,提供“保姆式”的服務。 三年來,晉江有9萬多人在片區改造中由農民就地轉為市民。細心的人不難發現,在晉江,最好的地塊不作他用,而是用來建安置房、建公園、建綠地、建設施,就拿黃金寶地五店市四周來說,除了萬達,都是安置房。看似反其道而行,恰是晉江為民建城理念的彰顯。數據更有說服力,梅嶺組團安置及景觀、市政公用配套、商業開發的用地比率為6∶2∶3。近年來,晉江市相繼實施352個重點城建項目,推進16條道路功能完善、景觀提升和立面綜合整治,基本建成晉陽湖、八仙山公園、綠洲公園、竹樹下公園等幾大城市公園,以及一大批教育、醫療、環衛等民生與文化設施。 黑格爾有句名言:“上帝驚嘆細節”。城市“內功”練得如何,硬環境的舒心還不夠,更要看它在細微之處是否便民,這一點,晉江依然引領潮流。在晉江,市民遇到任何困難麻煩,只需要記住一個求助號碼:110,不管是報警求救、交通事故,還是防汛抗旱、咨詢投訴,晉江市社會治理應急指揮中心的工作人員一旦接警,就會立即受理。該中心不單是“順風耳”,還是“千里眼”,工作人員可以通過視頻實現對道路等公共場所的實時監控,更有一支整合了全市1300余名警力、28個部門的應急處置隊伍和20支鎮(街道、開發區)應急救援隊的應急處置隊伍,用于統一調度。 “大”處著眼,“小”處點睛;“難”處用心,“細”處用情,這大概就是晉江這座城市的為民情懷。 □本報記者 葉舒雯 通訊員 陳文經 |
- 2014-02-19小城鎮建設戰役持續 730個項目助力新型城鎮化
- 2014-03-31河北安排兩億元對接京津項目 北京七環明年建成
- 2014-04-16晉江力爭2020年實現50萬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 2014-06-30以文化眼光丈量城市未來 晉江城鎮化經驗之一
- 2014-07-01大手筆彰顯大魄力 解讀晉江新型城鎮化試點經驗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