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中文化經濟協會副會長帕迪·塔那普拉(右一)在圓桌會議上發言 東南網2月13日訊(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陳麗娟 謝向明 文/圖)攜手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未來互聯互通、經濟合作方面,有哪些可為的空間? 昨天下午2時起,三場圓桌會議繼續舉行,延續前天的模式,分成3個議題同時展開討論。會場上,各方來賓觀點碰撞,談到精彩處,還有嘉賓趕緊拍下PPT留念。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王玉主認為,超越傳統的自由貿易思維,構筑新的區域合作模式,是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 在第三圓桌會議現場,天津聚龍集團黨委副書記孫衛軍,還用蜜蜂生存法則,勉勵今后越來越多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作為東道主,泉州政府部門及大學的學者們,也分享了新時期泉州如何借助“僑”的資源,來建設海絲先行區。 【互聯互通】 參與周邊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條件逐漸成熟 昨天會上,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陳曉星說,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離不開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同樣離不開鐵路的帶動與引領。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以鐵路為紐帶,搭建各國溝通交流的橋梁,實現區域內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交流融合,將為區域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動力,將會樹立區域經濟合作、互促共贏、共同發展的典范。 陳曉星介紹,形象上而言,“一帶一路”,像兩條巨大的珍珠項鏈。沿線每個國家、每個港口,都像是上面的珍珠和寶石,要想熠熠生輝,港口一定要和鐵路連通,將貨物集散出去,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可以說,鐵路和港口就是城市的孿生兄弟,不可缺少。 而隨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循序推進,中國以鐵路“走出去”為平臺,參與周邊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各種條件逐漸成熟。但是,中國鐵路“走出去”如何邁出第一步,如何走得穩、走得順,還需要國家、金融機構、龍頭企業的協作配合,需要從多方面去努力實踐。 泰嘉賓建議建克拉運河:一旦建成將成重要通道 泰中文化經濟協會副會長帕迪·塔那普拉,則說得更為具體。他的發言主題與開發克拉運河有關。他介紹,克拉運河是另一條和馬六甲海峽鄰近的運河,未來,一旦建成,將成為海絲不可或缺的部分,成為非常重要的通道。 他說,根據不完全統計,馬六甲海峽非常擁擠,運載量非常高,是蘇伊士運河的6倍。2009年,曾統計過,每年有7萬多艘船要經過馬六甲海峽。預計到2020年,總的船只將超14萬艘,達到最大程度的負載量。 在他看來,目前從中國不同港口出來的貨物,很多經過馬六甲。克拉運河,可以給印尼帶來很大的好處。因為,馬六甲海峽的入口,也是克拉運河的入口,可以造福沿岸東盟各國,在新海絲建設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帕迪的說法,引用了很多PPT及國外的研究數據,引起會場很多人的關注。與會嘉賓都認為,此次海絲國際研討會作為一個平臺,應該更好地利用起來,在會后進一步研討。 【經濟合作】 構建新的區域合作模式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王玉主認為,超越傳統的自由貿易思維,構筑新的區域合作模式,是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 他覺得,要實現在與東盟國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過程中構建全新合作模式的目標,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要把命運共同體概念融入建設進程,推動合作朝著政治互信的方向發展。第二,要在互聯互通、產業合作進程中豐富雙贏概念。第三,要關注以人員交流、增進人文合作為主的人與人之間的互聯互通。 打造中歐合作新亮點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王義桅說,“一帶一路”偉大倡議,尤其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中歐海洋合作開啟了偉大的歷史機遇。中歐在海洋觀、海洋政策和維護海上安全等方面具有廣泛的共通性、共同性與共同利益,海洋合作完全可以成為中歐合作的新亮點。 條件成熟時,中歐還可共同創立“海上合作組織”,致力于海上秩序的共同維護,打造亞非歐合作的新版本。雙邊與多邊協調推進、政策與理念相得益彰,有效管控分歧,成為中歐海上絲路合作的可行途徑。 可催生航運需求 中遠集團研究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白培軍,在會上說道,從發展前景來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東南亞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中國與東盟的貿易和投資呈快速增長態勢。其他沿線國家如中亞、西亞國家和俄羅斯與中國的合作不斷升級深化。 發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一個長期過程,為振興中國遠洋運輸業提供了重要戰略機遇,勢必催生航運需求,有助于提升中國港航業的發展空間。比如,發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需要構建開放融合、完整高效的現代物流系統,中國的航運企業必須發揮綜合優勢提升以海運為依托的整體物流服務能力。 可在六方面重點與東盟合作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合作室主任張建平則認為,東盟作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節點區域,未來,可以中國—東盟海洋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戰略抓手,以海洋經濟合作發展、提升國際物流效率、航運通道建設與維護、關鍵港口城市合作、海洋科技研發與教育培訓、海洋環境保護合作等方面為重點,以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為核心,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為戰略合作平臺,推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深化金融合作,從經濟一體化向金融一體化邁進。統籌雙邊與多邊、區域與次區域合作,再造中國與東盟之間的海上絲綢之路輝煌。 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條件具備 廣西大學中國—東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陸建人說,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一項龐大、持久的工程,中國與參與各國通過共建合作,將長期分享經濟利益。 他說,東盟是中國的重要周邊鄰國,雙方關系密切,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條件具備。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為構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它以建設海上互聯互通、加強海上合作為主線,配合政治、經貿、金融、安全、文化等綜合領域的合作和互動,讓沿線各國充分參與其中,共同分享成果,為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打下牢固的物質和精神基礎。 【一個分享】 國外投資 可學蜜蜂生存法則 昨天圓桌會議上,有一個小插曲。天津聚龍集團黨委副書記孫衛軍發言時,先賣了個關子:“我首先給大家加一下油。”孫衛軍笑著說道,“加的自然是棕櫚油。” 原來,天津聚龍集團是一家以棕櫚油為主業的民營企業集團。他說,以前,棕櫚油是產在非洲的,后來移植到馬來西亞一帶,最后才來到中國,剛好與海絲路線逆行。而作為商界的代表,這些年,他們一直努力率先“走出去”,到東南亞規模性建設油棕作物種植基地,果斷啟動企業國際化進程,最終又將棕櫚油賣回到非洲。 孫衛軍說,目前,該集團在印度尼西亞已經有20萬公頃的種植園和建設用地,資產總額已經超過了100億元人民幣。他們還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建設產業園區,希望能夠匯聚更多的企業投身這一產業。會上,孫衛軍分享了該企業的發展、管理,為中國部分企業到海絲沿線國家投資,提供一些經驗。 因采用合作種植的模式,該企業在當地很受歡迎,也帶動了當地的就業。而且,他們還為當地建了幼兒園、小學、教堂、醫院等,讓當地更多的孩子有學上。這就是活生生的對接與交融。在管理方面,他們公司也融入當地,管理人員有中國的、原住民以及華僑,使企業穩定運營。 孫衛軍舉例,為何蜜蜂在地球上存活的時間可以超過1億年,就是和周邊環境共生共容。他覺得,未來,中國的企業走出去,也不要忘了社會責任,要學“蜜蜂生存”法則,與當地共生共容,才能助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越走越遠。 【泉州聲音】 以“僑”搭橋 吸引僑資參與泉州先行區建設 “去年,泉州與海絲沿線國家貿易額達157.6億美元,約占全市貿易總額的一半。”泉州市委副秘書長、政研室主任劉曙慶認為,經貿往來,將成為海絲建設的重要部分。而未來,打好“僑”的文章,服務商貿往來,是非常重要的。 劉曙慶說,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要求更加注重“高水平引進來”和“大規模走出去”相結合,必然離不開“僑”和“商”的廣泛支持和參與。這方面,泉州將發揮重要的先行示范作用。 具體而言,第一,以“僑”搭橋,以僑引商,我們要發揮僑的優勢,高水平引商、引資,并提升服務業水平,吸引一批跨國公司來泉州投資,共建海上絲綢之路產業合作園,助推僑商總部經濟共同制。 第二,以僑引資,吸引僑資和外資參與泉州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爭取海外泉商發起設立僑商銀行,探索設立海上絲綢之路伊斯蘭銀行,打造伊斯蘭金融中心。第三,以僑引智,吸引一批知識面廣,熟悉國際慣例和運作方式的新生代僑領及高層次人才。 與此同時,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還應構建互惠共生機制,改善國際營商環境。可以拓展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新友城,并籌備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僑商大會,發起設立海上絲路城市商會聯盟,設立南洋華裔族群尋根謁祖綜合服務平臺等,進一步探索建立與海絲沿線國家的經濟、文化、法律合作,推動貿易投資便利化,簡化人員往來、居留和營商的手續辦理,構建長期穩定合作關系。 經貿要雙向對接 打造海絲生產價值鏈 華僑大學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院副院長許培源說,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本質上是連接各國和地區的全球化經濟網絡。泉州要發揮華僑華人和“海絲”歷史文化的獨特優勢,重點面向東南亞,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貿文化合作交流示范區。 具體而言,要充分發揮華僑華人尤其是華商在參與建設、協助公關、輿論宣傳等方面的獨特作用,以“僑”為渠道,織就市場營銷網絡;以“僑”為中介,實施“走出去”戰略;以“僑”為伙伴,助力互聯互通。 許培源還就具體事項提了許多建議。在泉州港建設方面,他建議,政府應該鼓勵海絲沿線國家的僑商參與泉州港口和沿線國家的合作基礎建設,打造海絲重要港口;在陸路交通方面,應該完善泉州五大港和機場的通道建設,推進吉永泉鐵路建設,對接陸地絲路通道,形成東南沿海重要的交通樞紐。 同時,經貿是絲路建設的主軸。他認為,在投資方面要推動雙向投資,打造海絲生產的價值鏈。如,泉州輕紡鞋服產業發達,可以在境外建設工業園區,實現產業鏈布局,打造海絲生產價值鏈。 另外,還可以與海絲沿線國家共建產業園區。在貿易方面,除了推動貨物貿易自由化,還要實施服務貿易促進工程,建設跨境電子商務,支持晉江陸地港,推動華僑大學在泰國建立分校,推廣華文教育等。政府應注重海絲金融機構的招商,建立僑商銀行,吸引新加坡等銀行入駐。 打造文化優勢上,許培源覺得,一要籌劃海絲文化的旅游線路,以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為主題,建設文化旅游街區,文化旅游線路,發揮絲路文化旅游的優勢。第二,推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泉州被譽為世界文化多元博物館,可推薦承載海絲旅游的歷史文化。三要搭建海絲旅游文化交流平臺。 【嘉賓語錄】 “海”不是天塹,是“紐帶” ——福建師范大學閩臺區域研究中心主任謝必震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需要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人民的“共同營造”。“海”不是天塹,不是屏障;“海”是“紐帶”,是“橋梁”,是中國與世界各國交往的通道,通過“海”去連接世界,去探索未來。 編制海絲特色文化產業規劃 ——清華大學教授、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 建議在國務院的統一協調下,建立七省聯動機制,編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特色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從戰略和實踐兩個層面推動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地區和節點城市的特色文化產業。 提高合作向心力 ——南部非洲華僑華人工商聯合總會會長莊斌官 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不僅對中國的經濟改革、產業升級創新、資源有效配置產生強大推力,同時,人才、技術、資金等交流都將得到更大拓展,而且將帶動沿線國家的經濟繁榮,也將推動文化的交流與合作,提高合作向心力,實現真正的互惠互利共贏的局面。 【會場花絮】 俄羅斯主持人講流利中文 第一次來泉曾網上查攻略 昨天下午,圓桌會議(3)現場,主持人俄羅斯高等經濟研究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亞歷山大·盧金,一口流利的中文,讓現場很多人甚是驚訝。 盧金是中國的老朋友了,常來中國,對中國歷史和宗教文化很感興趣。不過,雖然走遍國內好多地方,卻是第一次來泉州。抵達泉州前,他特地上網查了很多資料,知道泉州有著名的摩尼教、景教、媽祖信仰等。10日抵達那天,他特地讓工作人員,一口氣帶他去逛了晉江草庵、天后宮、開元寺、海交館、洛陽橋等好幾個地方。 盧金還特地向海都記者打聽《泉州宗教石刻》這本書。他說,這次行程太趕,沒機會多參觀一些地方,“有時間,一定得再來泉州一趟”。 華大志愿者 圍堵校長合影 昨天下午,圓桌會議休會期間,10多位志愿者涌了過來,有的志愿者還把遠處的同學都喊了過來,大家神情激動。原來,他們都是華僑大學英語系的學生,專程來當翻譯的。得知華大校長賈益民也來參會,大家都希望能夠和校長說上兩句話。 一下子被熱情的粉絲包圍,賈益民樂意地和他們合了影。 據介紹,這次大會共安排了91名志愿者,來自華大的一共有65名,分散在會議的各個角落。每天,志愿者們清晨五六點就來到會場,一直忙到晚上12點多才結束。 昨天,在接受海都記者采訪時,華僑大學校長賈益民還表示,2013年,泰國上議院議長尼空博士被聘為華大榮譽教授時,曾邀約華僑大學到泰國辦一所分校,目前這一事項正在進行當中,他們已將華大建泰國分校這一事宜,上報給國家相關部門,等待批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