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絲新構想 發展新機遇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側記  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第一圓桌會議的現場,歐盟—亞洲中心主任、歐洲政策中心高級顧問弗雷澤·卡梅倫(右一)在會上發言。林雙偉 攝 東南網2月1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劉益清 何金 林劍波) 風正萬里和,海闊好揚帆。 2月11日至12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下簡稱“海絲”)國際研討會在海絲重要起點城市——泉州舉行。研討會包括開幕式、論壇和三場不同主題的圓桌會議。古老的刺桐城,迎來中國、印度、泰國、新加坡、緬甸、埃及、英國、美國等30多個國家的200多名專家學者。 這次研討會傳遞出何種聲音?海絲戰略將給包括我省在內的沿線國家、地區、省份帶來何種發展契機?應如何抓住機遇,趁勢而上,再創輝煌?記者會間采訪各界相關人士,一探答案。 開放包容的新平臺 與會代表表示,古老的海絲起于秦漢、興于唐宋,是溝通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重要橋梁。如今,海絲被重新挖掘出新的時代意義,必然成為開放包容的合作交流新平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說:“務實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要秉持開放和包容精神,反對封閉與排他,要尊重各國人民‘求和平、盼發展’的共同訴求,尊重文明多樣性,排除成見,求同存異。歡迎各種力量、各方資源共同參與,協力打造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體系。” 埃及前駐華大使穆罕默德·賈拉爾用中國孔子、孫武、韓非等先賢與歐洲多位思想家對比,以中國海絲與其他國家的戰略相較,他認為,“中國與阿拉伯國家貿易及文化聯系不僅可追溯久遠,更看得見未來。” 與會代表達成普遍共識,認為海絲沿線各國經濟社會文化具有多元性、互補性特色,帶來交流磁場效應,將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交流價值。海絲沿線各國既有固有文化和本民族集體記憶,又形成相通相融的文化價值追求,形成牢固文化精神紐帶。海絲以民間交流為先導的特點,包含以人為本的文化價值。更加重視人的價值、彰顯人文精神,是建設21世紀海絲的關鍵之一。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何立峰表示,共建21世紀海絲是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沿線各國、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群策群力。他說,泉州是古代海絲重要起點,區位優勢突出,經濟基礎較好,對外交往歷史悠久,是推進21世紀海絲建設的重要支點。“包括泉州在內,福建將繼續發揮開放程度高、經濟實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龍頭引領作用,強化與港澳臺的合作,加強福州、廈門、泉州、漳州等海上合作支點建設,力爭盡快把福建建設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