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海去看你 大橋兩岸讀者傾情講述; 海都記者用影像還原泉州灣大橋誕生記  東南網4月24日訊(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徐錫思 曾小琴 李昌乾 田米 見習記者 蔡梅瑩 通訊員 許師偉 文/圖)一橋飛架南北,拉近的不只是回家的路程,還有心與心之間的距離。 此前,我們發出征集令,傾聽大橋南北“你和TA的故事”,不少讀者撥打海都熱線通95060分享:有的每天要繞泉州灣一個來回,盼著大橋通車可以方便回家;有的看到了大橋通車后的商機,想把分店開到對岸去;有的想利用通車后省下的時間,多和戰友們敘敘舊…… 海都“飛越泉州灣”系列策劃的壓軸篇,關注這群在泉州灣大橋兩端生活和忙碌的人。連日來,海都記者走訪了其中4名讀者,傾聽他們的故事。 與此同時,海都記者從2011年到2015年,持續關注大橋的建造動態,拍下大量照片,記錄了建橋的全過程。這里,我們還特輯一組鏡頭,帶大家領略大橋不同時期的千姿百態。 “以前來看我,要歷盡千辛萬苦,以后只要過一座橋” 講述人:臺商投資區東園鎮秀涂村支書莊智雄 自從2009年泉州灣大橋奠基以來,接待媒體記者,成了莊智雄的新工作內容,每一次他主要展望的都是對村里經濟帶來的好處。不過這一次,聽說我們在征集兩岸故事,他專門講了點私事。 舅舅疼外甥,放在莊智雄身上也一樣,因此外甥跟他特別親。“這個外甥是我姐姐的孩子,打小就在秀涂村長大,直到大學畢業后到石獅上班,離家就很遠了。”莊智雄回憶,10年前,外甥回家一次,要歷盡“千辛萬苦”:先從工作單位搭公交車到石獅客運站,轉乘班車到泉州市客運中心站,然后再轉惠安崇武專線班車,到秀涂村附近下車后,再走一段路,才能到家。 “當時路不好,車也沒現在這么多,回來一次大概要3個小時。”莊智雄說,因為從小就看著外甥長大,他也心疼外甥如此奔波。2008年底,晉江大橋通車了,一下子就縮短了一個多小時;兩年前有了私家車,基本上一個半小時,就能到家了。 泉州灣大橋的通車,將把距離、時間縮得更短。“我的外甥孫今年已經6歲了,算一下,從石獅市區到秀涂村的家里,估計半個小時就夠了!”外甥一家現在兩周回來一次,對這段親情,莊智雄特別珍惜,最近他姐姐還去石獅幫忙帶小孫子,這讓他異常惦念和期待,也對泉州灣大橋更充滿期待,“對本地村民,能不能考慮優惠?讓回家的路,更舒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