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灣大橋”橋名有深意 ■選用蔡襄體:蔡襄書法端莊大氣;體現大橋與洛陽橋關聯,古今結合 ■無“跨海”二字:考慮地方習俗及行車視線;更簡潔大方,容易記住  “泉州灣大橋”這五個字為何集字選用蔡襄字體?最終確定的橋名為何少了“跨海”兩個字?橋名牌安放在什么位置,到底有何講究? 記者聯系上曾參與“泉州灣大橋”橋名命名過程的幾位專家學者,包括華僑大學建筑設計院常務副院長、總工程師蘇世灼,華僑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申曉輝,泉州市公路局總設計師林發金等,請他們講述橋名誕生記。 □早報記者 林福龍 李波玲/文 王柏峰/圖 字體為何選用蔡襄體? 蘇世灼,華僑大學建筑設計院常務副院長、總工程師,他是以專家組組長的身份,參與此次橋名研討會。“橋名最終采用蔡襄字體,是經過充分慎重考慮的。”他說,修建于北宋年間的洛陽橋,是中國首座海港梁式石橋,在世界橋梁建造史地位特殊,“它不僅僅是泉州人的寶貴財富,更是名揚全球。”當時,作為泉州知府的蔡襄曾主持過大橋的修造,“泉州跨海大橋的橋名,選用這位人物的字體作為橋名,既體現了古今結合,也是對先人造橋技術的傳承,非常有意義。” 華僑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申曉輝稱,蔡襄既是宋朝大書法家,同時也是修建洛陽橋的重要人物,還是地方行政長官,“多重特殊身份背景下,找他的字體來用在這座現代化的大橋上,最為適合不過了。” “在古代,當時的造橋工程規模是很巨大的。”專家組成員之一,泉州市公路局總工程師林發金介紹,因為蔡襄與泉州淵源頗深,大家一致推崇選擇蔡襄的字體,并沒有產生太多歧義。而且,以后向外地友人介紹泉州灣大橋時就可以一同介紹洛陽橋,讓新橋與舊橋相連接,又有承前啟后的意義。 蔡襄的書法主要學習王羲之、顏真卿和柳公權,在當時即被歐陽修、蘇軾等人推為“本朝第一”。林發金說,選擇蔡襄字體,還因為其楷書端莊、大氣、渾厚,襯得起泉州灣大橋的宏偉氣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