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留給歷史的禮物 ——記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亞洲園建設  昨日,市民在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亞洲園游玩。 (張九強 攝) 8日,由文化部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暨第二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的禮花,綻放歷史文化名城、東亞文化之都泉州的上空。而在泉州灣口、百崎湖畔,一座起點高水準、目標世界級的藝術公園——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亞洲園,也盛大開園,獻禮盛事。 未來,這座公園將以公共藝術形式演繹絲路精神,集中展示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文明創作、文化精華,體現中國文明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同時,這座公園也將是市民休閑的去處,游客解讀品味泉州的窗口,藝術節主題公園活動的主場地,各類繽紛文化藝術活動在此上演,泉州以文化和藝術對話世界的夢想也將藉此盛放。 而回首藝術公園的構想和建設歷程,人們還會發現,這里不僅飽含從市委、市政府,到省委、省政府,再到文化部等上級部門,以公園為載體平臺將藝術節活動的精彩成果永久地“留下來”,轉化為一份文化財富的探索創新,同樣也展現著泉州在啟航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征程上,全力打造新海絲文化藝術精品工程,歷史性地深化與世界的文化和藝術交流,助推“中國夢”、“海絲夢”成真的擔當與用心。 □本報記者 孫燦芬 游怡冰 藝術節“自選動作”贏得各方支持 2014年9月26日,文化部正式批復同意在泉州舉辦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泉州作為“東亞文化之都”的歷史使命和文化積淀延續發展。 當重任再次在肩,如何做好“規定動作”,創優“自選動作”?批復下發后不久,泉州即在文化部和省委、省政府領導的指導協助下,啟動制訂亞藝節工作方案。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謀劃,將“建設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亞洲園”作為方案中的一個創新設想,指定一名市領導牽頭,組成工作小組多次上京匯報溝通,得到文化部等上級部門的認可支持。 2014年12月,文化部經研究,推薦中央美術學院作為總策劃單位,由泉州市協同開展系列藝術公園前期策劃構想和規劃工作。 2015年1月份,經市委、市政府批示同意,將泉州臺商投資區在建的百崎湖東片區城市公園項目,提升建設為海絲藝術公園。 這樣的創新設想,泉州最后還以“法定作業”的權威,為它加冕——在3月份召開的市兩會上,“辦好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建設亞洲藝術公園(注,即現在的海絲藝術公園·亞洲園)”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獲市十五屆人大五次會議通過。 在堅定的推進步伐中,各方的支持和肯定不勝枚舉,讓泉州至今深切感懷—— 文化部高度重視,先后于5月5日和6月5日組織召開兩次高規格的海絲藝術公園·亞洲園設計方案評審會,廣邀各界專家集思廣益。“亞洲園的設想很有氣勢,設想很好!”文化部副部長丁偉不僅高度肯定公園構想,還撥冗主持召開第二次評審會,并就公園建設提出具體指導意見;與會的重磅級專家們紛紛對泉州建設具有全國第一個和唯一性的“海絲”主題藝術公園表達贊賞,提供支持; 中宣部和國新辦有關方面領導聽取匯報,予以肯定鼓勵; 中央美院明確表示將組專門團隊提供方案和智力支持; 福建省將項目作為省里和泉州市今后若干年建設的重點,省政府正式行文報國家有關部門審批; …… 2015年7月,經歷長達半年多時間各級各方溝通對接后,好消息接踵而至—— 7月23日,文化部在《關于同意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暨第二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總體方案的復函》中,正式確定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亞洲園活動為藝術節重要組成內容,并明確公園要“以公共藝術形式演繹‘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著重體現‘國際視野、海絲主題、國家站位、泉州表達’的要求,集中展示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文明創作和文化精華,體現中國文明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 復函同時也明確,“為了配合亞藝節的舉辦,先期建設以亞洲藝術為內容的亞洲園,并在亞藝節開幕期間舉行亞洲園開園儀式。 預留一定的空間將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的成果以視覺藝術形式進行表達。”這意味著,藝術公園的構想瓜熟蒂落,轉變為有框架可依的藍圖。 一周之后的7月30日,文化部再次發函,明確由中央美院院長范迪安作為海絲藝術公園藝術設計創作總策劃,以中央美院團隊為基礎,兼顧全國甚至國際上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組成工作團隊,推動開展相關工作。同時,要求泉州市具體負責落實實施建設,文化部藝術司、公共文化司予以指導。 至此,作為海絲藝術公園一期項目,占地1069畝的亞洲園項目,建設水到渠成,迅速轉入實質性階段。 嚴苛審美打造精品工程 站像東西塔,臥似洛陽橋。在泉州城市建設發展的千年長河中,一座座工藝先進、形態優美的建筑,因其經典,不僅是泉州的象征,更表征了泉州人的精神。而當建設海絲藝術公園的設想和先期建設的時間節點一經敲定,“建設一個世界級水準的優秀作品”,這不僅是泉州發自內心的強烈心愿,也是文化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寄望—— “通過部省合作,將海絲藝術公園作為福建省海絲核心區建設的重點項目,納入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領域建設的重點項目”; “省市合力推進,將項目建設成為具備唯一性、國家性、代表性、藝術性、觀賞性的地標,使其成為福建省推動海絲文化創新發展的新亮點”; …… 類似這樣的殷殷期冀,從一開始就注定了海絲藝術公園的高起點。 于是,每一個環節都秉持精益求精—— 操刀設計藝術公園的中央美院,不僅發動全校精英力量,統一籌劃,并分公共藝術創作團隊、媒體建筑與光藝術創作團隊、園區導視系統創作團隊等精準分工協作,還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廣羅人才,邀約知名業界專家王明賢、謝曉英策展和指導,邀約著名建筑師朱锫、王欣擔當主體建筑設計,邀約著名當代雕塑家陳文令、吳達新的代表作品入駐園區; 承建藝術公園的同樣是實力勁旅。他們中,既有掌握世界一流鋪貼綠化技術的外聘高手,也有具豐富閩南建筑營造技藝的省五建公司;既有建設過北京首都機場“九龍壁”和奧林匹克組雕群的行業龍企,也有來自被譽為“世界石雕之都”惠安的專業團隊和本土傳統建筑建造領域的行家里手; 吸收借鑒經驗,泉州北上鄂爾多斯,南下廣東佛山,到往屆亞藝節舉辦城市,搬來“他山之石”; 研究解決問題,文化部副部長丁偉,省領導張志南、李書磊、李紅分別多次聽取匯報,或實地檢查指導公園建設;市委書記鄭新聰、市長康濤親自召開會議解決進展中的難點重點問題,給予資金支持; 觸碰創意天線,泉州多次組團上京,不僅與主創單位中央美院溝通探討,還廣邀文化部相關司局、國家話劇院、中國畫院、國家文物局、清華大學發展規劃中心、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建筑設計院等行家里手,共同參與評審,完善提升方案。 接銜福建和泉州的地氣,囊括規劃、建設、政策研究、文化、文物、藝術、社科、地方史、海交史等領域的全省專家詳細探討方案,提出詳盡意見;由市委宣傳部、文聯、住建、公用事業、公路、園林和美協、作協、規劃研究院、泉州海交館等單位人員組成,一支陣容強大的市級專家隊,提供咨詢,群策群力。 推動執行落實,施工現場的省五建現場管理人黃春民回憶——“負責牽頭協調的市領導始終保持兩三天到工地一次,工程緊張時一天幾次,而且每天晚上再忙再累也都打來電話問情況、追進度;每天清晨也都打電話詢問一天的工作安排,以及應對天氣變化的工作預案,關心鼓勵工地一線同志”;項目屬地臺商區黨政領導和項目工地現場建設工作團隊加班加點,以網格化管理模式,將公園分割為三大區域、九個場地,把指揮部、監理、設計、施工單位四方人員捆綁在一起,責任到人,采取“三班倒”連軸轉的形式,白天檢查,傍晚碰頭,晚上督查,確保按時按質完成任務。 追求細節完美,“綠房子”3000平方米的綠植鋪設沒有一處缺株;“紅房子”50萬片紅平瓦鋪就的地面,一片都沒有出錯;用石條鑲嵌拼接的海上絲綢之路地圖,一毫米的精準差也要返工;分片區的特色不僅體現于主雕,也細微到綠植,于是,雙塔與佛寺交相輝映,櫻花將與芭蕉遙相致意。 …… 正是這樣,打造精品工程的共同目標下,各項建設環環相扣、層層落實。最終,“顯山露水”的園子引來真誠贊嘆—— “公園里,從亞洲各國移來的樹木有很濃郁的情調,路網、坡度、草地、水面都非常宜人,水邊濕地還保留了野生的蘆葦和水草,有一種親近自然的詩意。” “公園里,‘紅房子’和‘綠房子’相映成趣,‘紅房子’用的是閩南鄉土建筑工藝‘出磚入石’,‘綠房子’用的綠植蓬蓋的幾何型鋼混結構,都很有創意。” “亞洲符號文化群雕和泉州歷史群雕展現了中國頂尖藝術家的才華,也展現了我們泉州工匠的手藝,相得益彰。特別是水中的雕塑‘海之夢’,如帆如影,如夢如幻,表達了我們對航海、對遠方、對陌生世界的向往。” 8日的開園儀式上,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李書磊以這樣充滿深情和詩意的語言高度評價公園。一周內三次到園的他總結說,公園不僅陳列大師藝術,而且“本身就是一件優秀的藝術作品!” 情懷驅動書寫泉州速度 從7月30日一錘定音,海絲藝術公園·亞洲園文化藝術作品植入開工,由一個普通的市民休閑公園,提升為一個高水準的“海絲”主題藝術公園,到11月8日正式開園,時間僅用了100天,速度十分驚人。 這樣的速度,源于泉州人對建成藝術公園的巨大熱情和創造,也源于這座城市骨子里血液中對文化和藝術的熱愛,以及一份責任的擔當、使命的履行—— 人員和設備投入在所不吝。綠植鋪設現場,同等規模工程僅需5名技術人員,這里增加到20多人,工人也由一般標準的50多人,增加到200人之多,連平時無需坐鎮的技術型女股東,亦常駐現場統籌指揮;承建“紅房子”的省五建,僅現場管理人員,從10多人增至40多人。“不僅公司的精干力量基本都抽調到這,公司高層還三不五時巡場,自發成為編外的工程人員。” 白加黑、“5+2”的施工制度成為常態。“人員三班倒,機器24小時連軸轉。”管理人員們坦言,工程全面展開后,每天太陽沒升起就出發,月到天心方回家。到最后的沖刺階段,組雕群現場施工負責人曹振賢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過去的三天三夜,自己只睡了12小時,只為以身作則,將正能量傳遞給現場的工人,把工程的完美堅持到完工那一刻。 創新的施工方法應運而生。門窗、吊頂、木棧道、涂料、水電安裝……一待基礎完工,所有可以作業的平面同步展開作業;“出磚入石”山墻所需的閩南味紅磚和條石,采用廢棄老屋的舊料,既節省時間,又凸顯古意;成片的木格柵,想方設法聯系到可以預制的浙江廠家,既專業,又加快了進度;就連建筑師的助理們,也一改平時不時“空降”的慣例做法,成為12小時駐扎現場的“值日生”,隨時優化設計、修正失誤,將設計與施工間來來回回的隔空探討,變成了面對面的現場辦公。 為了省些往返的時間,幾乎是不約而同的,工人們甚至還將午飯和晚飯的地點,從駐地挪到了工地,吃飯時間圍在一起說說笑笑就已是最好的消遣和休息。 這100天當中,所有參建人員自覺萌發的情懷之舉,令人動容—— “從看到圖紙那一刻,我們就喜歡上了這座公園。本土建筑企業參建這樣世界級水準建筑的機會不多,我們倍加珍惜。為了讓全亞洲和海絲國家的賓客們如期見證和分享這座泉州名城的新公園,我們加班加點也無怨無悔!”省五建人這樣表達心聲。 “這個作品我們要拿去參加國際比賽,不僅要做好,更要按期交付,無愧泉州的重托。”外援隊伍這樣樹立目標,激勵自我。 就這樣,從上到下、從設計到施工,所有的環節、所有的領域,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讓藝術公園一天一變化、三天大變化。縱使是全程親歷公園從構想到落實全過程的文化部工作人員,都為這么短時間內,一片荒地上如愿造就的美妙情境所震撼。 沒有圍墻的公園是全亞洲文化財富 8日下午,海絲藝術公園·亞洲園,閩南特色的拍胸舞與風情曼妙的印尼舞同場競艷,傳遞出濃濃的絲路情深。 在文化部和福建省領導、泉州市四套班子主要領導、市有關領導和臺商區黨政領導,以及亞洲合作對話機制輪值主席國、協調國泰國前副總理、泰中文化促進委員會主席批尼·扎祿頌巴,亞洲合作對話機制臨時秘書處秘書長班迪·林沙軍,孟加拉國文化部輔秘、文物局局長穆罕默德·阿爾塔夫·侯賽因,斯里蘭卡內政、西北省發展和文化部輔秘伯納德·瓦桑塔,科威特大學管理與經濟學教授兼投資公司聯合會秘書長拉馬丹·沙拉哈,中國—東盟中心秘書長楊秀萍等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嘉賓,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見證下,文化部部長雒樹剛執筆為“金獅”點睛,獅子眨巴眨巴眼睛,煥發活力,口吐“開園大吉”彩幛,而一旁,16頭小醒獅也意氣風發,拉下覆蓋在座碑上的彩綢。以充滿創意和情趣的場景,這個備受矚目的藝術公園在麗日和風下的“海絲”背景里開園迎賓。 事實上,這樣的國際化場景,這樣的絲路情深畫面,在海絲藝術公園·亞洲園已并非首次。在開園的前一天,作為本屆亞藝節暨第二屆海絲國際藝術節系列活動重要組成部分,“花團錦簇——相聚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暨第二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植花紀念儀式在這里舉行,韓國、印尼、孟加拉等11個海絲沿線國家、地區的藝術團在這里,和文化部、福建省、泉州市、臺商區有關領導、國內藝術家代表們一道植花,播種下“情系亞洲 逐夢海絲”的友誼。 緊隨其后,在藝術公園的“紅房子”內,“海絲情懷——名家畫泉州 泉州名家畫”美術作品展揭幕,在“綠房子”里,海絲藝術公園整體規劃模型擺上沙盤,各國藝術、各種文明精心布設其中的壯闊藍圖讓人憧憬無限。而在距離它們不遠處的草坪上,“力的共生”當代藝術裝置個展也正式開展。這個文化和藝術的公共平臺,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姿態,再現“美美與共、共生共榮”的絲路友誼,迅速承擔和發揮出預設的功能作用。人們已經開始預見,隨著中央批準同意兩年一屆的海絲國際藝術節永久落戶泉州,在不久的將來,各國藝術將在這里爭奇斗艷,各種文明在這里交流互動,各樣展覽和展演將各美其美,以藝術公園為最好深度交流平臺,泉州在建設新海絲的時代背景下,將與世界互學互鑒、交流碰撞,繼續織密絲路情,譜寫出全新的絲路故事。 連續幾天來,人們還發現—— 這是一個沒有圍墻的藝術公園,把藝術交給人民,使人民親近藝術。在過去幾天中,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市民游客,攜老扶幼、呼朋喚友,與來自全亞洲和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嘉賓們一道,涌入公園,在“紅房子”里看畫展,在“綠房子”里感受現代意味的“山園”,在水鏡冷霧廣場上戲水,在開闊的草坪上圍觀陳文令、吳達新等藝術大家帶來的先鋒作品,在公園主雕“海之夢”前用相機和手機留下難忘一刻,在夜間的海絲廣場上觀賞精品文藝節目展演……在這座家門口的世界級公園里,藝術的力量將人們帶到新的美好的境界當中,歡樂和驕傲是他們無聲的共同語言,“共享發展”的五中全會精神,在這里淋漓精致地落實與展現。 這里蘊含著感染人心的藝術力,講述泉州也放眼世界,重溫歷史也期許未來。在陳文令等藝術家的眼里,“世界走向泉州和泉州走向世界”在這里得到最好的藝術表達。資深媒體人、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李舫則為公園內里的聯結所感動。她說,公園以當代人的審美意識和歷史情感,復活了泉州文化中開放、多元、融合的一面,激蕩著泉州人面向未來的自信與豪情。在這座公園里,時間與空間、昨天與今天、開放與包容并峙對話,堪稱泉州文化的一枚當代標識。 這里涌動著一股拉動區域向上的經濟力,在意料之中,卻又迅不及掩耳。“未來,公園不僅將提升區域的人氣,成為市民休閑的去處,也將是中外賓客認知泉州城市和海絲文化的公共客廳。”臺商區公職人員高結山還在這樣憧憬時,公園周邊的樓盤已拉出“亞藝節11月8日盛大開幕 家門口呈現世界級公園”的橫幅,而微信朋友圈,“美得不要不要的,我們集資去買房!”成為市民對公園最好的贊美。有先見的市民判斷,以藝術公園為龍頭帶動,這里或將成就以文化和藝術引領城市新區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功案例。 這也是一曲“一帶一路”主題的旋律,呼應泉州海絲起點的歷史,又引領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的城市未來。“藝術公園體現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反映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心相通、文化相通。”參加開園儀式的雒樹剛在游園后這樣評價。在此同時,他還認為,主題突出、建造精美的藝術公園,可以說是集中了全國最優秀的藝術團隊,是一個卓越的成就。今后,文化部將把其列入“一帶一路”文化領域建設的重點項目。以此為基礎,他還勉勵說,文化部將全力支持泉州打造以“海絲”為主題的文化項目,充分發揮泉州歷史文化、現代文化對“一帶一路”建設的促進作用。“泉州搞‘一帶一路’的文化項目越多越好,越有影響越好!”他的話讓在場的泉州人無不豪情激蕩、信心滿懷。藝術公園總策劃范迪安則表示,通過公園,人們會發現,新海絲征程,泉州已揚帆出海。 這更是一份永恒的文化財富,留在泉州,呈向亞洲。同樣數次到園的丁偉副部長深信,這個公園為此次在泉舉辦的亞藝節增光添彩,也在泉州城市留下永恒的文化財富。更難能可貴的是,以其“海絲”的宏大命題,這份財富造福泉州,也將驚艷亞洲甚至世界。 …… 10日上午,開園三天的海絲藝術公園·亞洲園迎來文壇巨匠、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創意連連的公園,吸引莫言時時駐足、細細品味,更讓他遙想萬畝海絲園全面建成時的壯闊畫面。 “今人也沒有想到,當絲路幾成歷史遺產的今天,能以這樣的形式呈現出嶄新的風貌,煥發出蓬勃的生機。”莫言深有感慨說,海絲起點、歷史文化名城泉州以藝術的形式展示絲路精神,增進絲路各國文化交流,是一種獨具慧眼的創意,也是泉州人民在文化保護和創新上積極作為的成果,連接起歷史、現在和未來,具有深遠意義。 “保存完好的泉州古城,是歷史留給泉州的財富,而海絲藝術公園,將是泉州留給歷史的財富。”這位沉默少言、睿智平和的長者給出了這樣一個銳利的論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