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新思潮 市民暢享全域文化生活 盡管去過許多城市,泉州仍讓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感慨,這是一個令人感受“萬古千秋”的城市。他為看到老君巖而“驚喜”,在海交館“思緒萬萬千”,因泉州戲曲而“發思古幽情”。 同樣,盡管在“文化苦旅”中走遍歐亞山水,余秋雨仍驚嘆:“泉州是一座藝術的碼頭,思想的碼頭!” “他們來到泉州,看到了更多的泉州!”正如“魅力文都”多項國際活動的策劃者、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秘書長鄒銘峻所言,因“文都”而來的國際友人、政商名流、文化名家,仿佛一面面鏡子,讓泉州人從更多視角領略“咱厝”之美,也讓泉州市民油然增加對城市文化的自信、自覺與自豪。 對市民來說,“文都”更大意義,在于潛移默化地改變了生活。 高端藝術送到家門口。與幾年前只能從電視、網絡中“望梅止渴”相比,如今足不出泉州,就有機會欣賞到世界級的文化。以此次木偶節為例,58場演出的35個場地中,只有10個是專業劇場,其他的7所學校和19個戶外廣場,十足地接地氣。在“全域聯動”的理念下,25個縣域特色延伸項目被納入亞洲藝術節活動總體框架。即便偏遠的山區,也能觸摸到“文都”的熱度。國際南音大會唱、世界白鶴拳大會,讓小城永春一下子涌入海內外上千弦友和武林高手;最古老的柴燒陶瓷作品展,與最前沿的陶瓷電商峰會,一同相聚德化;而藤鐵業發達的安溪,則一面包攬首屆中國家居工藝文化博覽會,一面將海內外藝術大師經月創作的15件雕塑精品,永久留在了過溪綠色長廊。 不光是大場合里的驚鴻一現,這種文化的供給尤顯細水長流。僅去年的“東亞文化之都活動年”,全市就舉辦了2萬多場群眾文化活動,今年也有853場省市劇團的公益性演出,2萬多場“電影下鄉”,讓市民天天過節。 文化生活納入日常計劃,文化消費列入生活賬單。如今,泉州人的夜生活里,除了聚餐、打牌、喝酒、唱歌,聽一場演奏會,看一部電影,成了再平常不過的事。而在亞洲藝術節期間,這一變化尤其明顯:立冬過后,南國之夜秋風蕭瑟,但源和1916街區的廣場舞臺,每晚都在上演熱火朝天的追星“千人行”;朋友圈也成了一張生動的“亞藝地圖”,有的邀約“誰想一起去”,有的圖文并茂地曬出“過節”的畫面與心情。 文化心態輕盈自在,市民參與樂在其中。動漫嘉年華、大學生網絡藝術節、群眾文藝展演、快閃市集、閩南語童謠大賽、漢服親子秀……在這些場合里,群眾既是演員,又是觀眾,許多家庭更是扶老攜幼齊上陣。不少“高大上”的活動,也設置了現場互動環節,讓市民零距離接觸藝術。比如,亞洲最大罐體3D燈光秀中,只要小屏幕上涂鴉,就可以通過熱傳感技術,“秀”在大罐上,想一試的市民排成長隊,“玩得停不下來”。而在街頭,報道亞藝節的報紙銷量倍增,為了看一份節目預告,一位老人家連跑了幾個報刊亭。 也許,正是敏銳把握到了市民心態的這種變化,在豐澤的城東新區,中駿世界城主動接過“魅力文都”活動的部分重頭戲——“別看這是城市新區,她才不是文化的沙漠!”有國際藝術美食節,來自比利時、西班牙、法國、日本、韓國的明星大廚每人一天,輪番掌勺;有國際設計影像節,展映歐盟電影節、亞歐文都城市藝術“雙年展”等精品之作;更有來自比利時和日本的專業當代舞者、音樂DJ,與泉州廣場舞團隊互學互動,嗨翻全場。在東海新區,打樁機、運沙車開進了市民廣場,備受關注的公共文化中心項目啟動建設,未來,泉州科技與規劃館、泉州東海工人文化宮、泉州圖書館、泉州大劇院將如同盛開的“四片花瓣”,托起“亞洲多元文化發展中心”。另一側,泉州臺商投資區百崎湖畔,由中央美院設計,一個規模萬畝、世界水準的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拔地而起,新建成的亞洲園已開園迎賓,備受贊譽。 如今,一種全新的城市文化空間、全域的文化生活正在被無數市民期待。根據文都規劃,古城將開辟“中國傳統城市生活體驗區”,古港將呈現“后渚港轉型文化旅游區”,新區將打造“亞洲多元文化發展中心”,進而鋪開“一幅圖”(全市文化設施地圖)、 “一張網”(文化資源數字化服務)、“一串項目”(縣縣都有核心文化項目)的版圖,凝聚成魅力文都新的文化磁場。 |
- 2015-11-13八音合奏共鳴泉州 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文化交流對話剪影
- 2015-11-13泉州第32屆戲劇會演13日至30日舉行 9個劇目全是新創
- 2015-11-13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精彩活動持續中 錯過的趕緊去看
- 2015-11-13亞洲百藝 綻放泉州
- 2015-11-13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總有一些微笑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