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劇種弦歌歡動,九臺新創劇目集中亮相—— 泉州第32屆戲劇會演開幕  梨園戲《御碑亭》 (戴涵琦 攝) 本報訊 (記者游怡冰)昨晚,古樸典雅的梨園古典劇院內弦歌歡動,流光溢彩,座無虛席。作為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暨第二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主體活動項目之一,也是泉州市文化藝術界鮮亮品牌,泉州第32屆戲劇會演在此正式拉開帷幕。 參加本屆會演的是上屆以來泉州市各文藝院團創作、搶救和復排的二十多個劇目中優選的九臺新創劇目,包括高甲戲《鄭成功》、掌中木偶戲《惠安女抗倭》、南音《邂逅 絲韻》等。這是泉州市三年來舞臺藝術創作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對泉州市舞臺藝術創作水平和文藝表演隊伍的綜合檢閱。會演為參加福建省藝術節和全國性重要藝術賽事儲備了一批新的劇目。昨晚開幕式上,由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帶來的梨園戲《御碑亭》受到了觀眾的廣泛好評。 泉州市素有“戲劇之鄉”美譽,擁有泉州南音、梨園戲、木偶戲、高甲戲等蜚聲海內外的古老劇種和豐富多彩的傳統藝術品種、文化瑰寶。作為閩南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和閩南文化生態保護的核心區、文化遺產的富集區,泉州市歷來高度重視戲曲等活態文化的傳承發展。尤其是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泉州市戲曲事業加快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探索出一條“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多出效益”的改革發展新路,成效斐然。全市所有14家國有文藝院團完成體制改革,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入選文化部“全國地方戲創作演出重點院團”、“木偶人才培養計劃”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近三年來,各文藝團體共取得了30多項全國性集體或個人榮譽。與此同時,各戲曲院團秉承“文藝為大眾服務”宗旨,堅持“全城聯動、全民共享”,在全市范圍內持續開展公益性演出活動,年演出300多場;堅持送戲下鄉,年演出1300多場,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相關報道>>> 泉州第32屆戲劇會演昨開幕 梨園戲《御碑亭》 演繹人與情  演員們精彩演出 早報訊 (記者陳小芬 吳嘉曉 文/圖)作為第十四屆亞藝節活動之一,泉州第32屆戲劇會演昨晚7點半在泉州梨園古典劇院開幕。 三個角兒五出戲,便演繹出看似簡單卻復雜微妙的人與情。昨晚開幕式上演一出由京劇的傳統劇目改編成梨園戲的《御碑亭》,演員們的精彩演出及細膩柔美燈光,贏得觀眾陣陣掌聲,整個劇院座無虛席。 據介紹,此次會演共有9個劇目參與,涵蓋泉州南音、掌中木偶、提線木偶、高甲戲、音樂劇等五大劇種。參加本屆會演的是從上屆以來全市各文藝院團創作、搶救和復排的二十多個劇目中選的九臺新創劇目。會演為參加福建省藝術節和全國性重要藝術賽事儲備了一批新的劇目。 ◆人物 粉絲來泉追戲 如今成了《御碑亭》編劇 誰能想到,梨園戲《御碑亭》的編劇張婧婧是一位從外地“跑”到泉州的粉絲?這么一位學新聞傳播學的“85后”南京女孩,和梨園戲的結緣,要從2008年文化部主辦的“迎奧運倒計時50天大型戲曲演唱會”在北京舉行說起。當時在北京實習的張婧婧看到梨園戲演出時就非常喜歡。后來每有梨園戲演出,她都會去觀看。2009年,張婧婧專程來泉州看梨園戲,這是她第一次來泉州,沒想到竟留在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成為泉州梨園戲的一員。 據悉,這出戲原來是皆大歡喜結局,改編后變成了“回不去”結局。編劇稱,她要表達的是“有些人走著走著就散了,希望你們不會散,珍惜眼前人。” 雖然編劇是新人,但其余主創可都是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的臺柱。福建省唯一的中國戲劇“二度梅”獲得者、省梨園戲傳承中心團長曾靜萍在劇中飾孟月華,林蒼曉、張純吉分飾王有道、柳生春。旅新作曲家吳啟仁把關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許天相擔任技術指導。總燈光設計由法國戲劇導演喬治·拉沃達擔任。  曾靜萍飾孟月華 ◆相關鏈接 《御碑亭》劇情簡介 明代,儒生王有道進京赴試,留妻子孟月華只身于家。清明,月華祭掃歸家途中遇雨,避于御碑亭。又來一秀才柳生春,對此情景,二人終宵未交一語,翌日雨止各去。有道試畢回來,得知此事,再難容妻。月華苦辯不果,萬般無奈,自請出門。后來王有道與避雨的秀才柳生春皆中試,二人結伴回鄉,于御碑亭重遇正要離開的月華。三人重逢,那落花流水雨落紛紛,可都還回得去嗎? 7個劇目演出時間 除了昨晚演出的《御碑亭》外,此次會演中的高甲戲《憨生別傳》已在上周五(11月13日)演出了,其余的7個劇目演出時間如下: 16日19:30 高甲戲《鄭成功》 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劇場 18日19:30 掌中木偶戲《惠安女抗倭》 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劇場 20日19:30 掌中木偶戲《龍山情緣》 晉江戲劇中心木偶劇場 21日19:30 高甲戲《范進中舉》 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劇場 28日19:30 南音《邂逅·絲韻》 南音藝苑 29日19:30 音樂劇《我是警察》 泉州市文化藝術中心 30日19:30 提線木偶戲《盧俊義》 泉州市木偶劇院 來源:東南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