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街試水“步行街”,打造慢生活休閑游模式,將給市民和游客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記者 黃雅珊 吳志明/文 戴涵琦/圖 核心提示 作為泉州最早開發的街道和區域,西街自唐朝已經“列屋成街”,成街至今已超過1300年?!拔逡弧比旒倨?4月30日至5月2日),西街試水“步行街”,打造慢生活休閑游模式,這對市民和游客來說,無疑是一次全新的體驗。那么,從歷史中走來的西街,如今的休閑業態發展如何?離一條可永久設立的步行街來說,還有多少可以打造的空間?連日來,記者就此進行了走訪。 休閑業態現狀 將西街打造成一條步行街,成為游客愿意逗留的旅游景點,“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缺一不可,那么,西街如今的休閑業態如何? 吃 泉州美食西街有大半 泉州的特色美食,西街占了大半。若想在西街好好品嘗一下泉州美食,就得清空肚子再開始行走。 這里的潤餅皮上過《舌尖上的中國》,這里的面線糊是不少泉州人美好一天的開始,這里的元宵圓“滾”出團圓味……這里還有各色口味各種形狀的糕點,比如發糕、甜糕阿、發財龜、麻糍、貢糖、綠豆餅等;還有泉州各地的特色小吃,比如南安洪瀨雞爪、安溪湖頭米粉和晉江安海土筍凍等。 住 發展特色民宿十余家 西街周邊街道有一些星級酒店,但西街及兩側街巷只有一些民宿。泉州首家民宿最早可追溯至2009年,那也是西街的首家民宿,即舊館驛青年客棧。無記民宿老板黃梅君告訴記者,目前西街的民宿至少有十余家,他們均接受網上訂房。如今,不少游客,特別是背包客,他們來泉旅游,經常采取網上定民宿的方式。“一到節假日,民宿基本客滿。” 據悉,民宿的相似點是一般都開在民宅里,特別是古大厝里,且都充滿了濃郁的閩南味。他們的創辦人一般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因為從小生活在市區,特別是古城區里,熟悉泉州市井生活,長期浸潤在閩南文化里,對古城文化有很深的感情。在受到民宿較發達的旅游城市麗江、廈門等的啟發后,他們紛紛回到家鄉開設民宿。  游客在西街咖啡館休息 行 人車混行停車位緊缺 來到西街,飽受詬病的就是這一帶的交通了。黃梅君說,住在其民宿的客人曾表示,鐘樓的紅綠燈似乎是擺設,大家愛怎么走就怎么走,而行走在西街上,冷不丁地就會被陣陣的公交車或小車的喇叭聲嚇到,一轉身可能又會和電動車或自行車相刮擦。 而自駕游的游客最擔心的是停車位的緊缺。據悉,西街周邊現有5處停車場,分別是位于新華路的開元寺旅游區配套停車場、位于西街的影劇院停車場和鐘樓地下停車場以及位于中山北路的威遠樓停車場和中山公園停車場,總共能提供530個小車停車位和12個旅游大巴停車位。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各停車場工作人員均表示,平時停車位就比較緊缺,基本沒有空位,一到節假日更是供不應求。 游 文化寶庫適合深度游 西街適合深度游,認真走起來,幾天幾夜都不夠。西街共有5處文物保護單位:泉州開元寺系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泉州舊館驛建筑群(整體風貌)、泉州朱鑒祠、泉西基督教堂、奉圣宮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考古統計顯示,整個西街片區現還有未列入級別但保護較好的古建筑、古民居12處,可供開發的古大厝34處、洋樓3處、宗祠1座、古街巷20多條。 購 眾多伴手禮任君選擇 到西街可以買什么?目前,泉州已開發了眾多伴手禮,在西街基本上都可以買得到。西街上開有閩南特產店,既有各色可帶走的小吃,如潤餅菜、貢糖、麻粩和果脯等,也有地方的特色產品,如市區茶餅和永春香等,還有不少新興的文創手工品,比如西街裴巷大拾堂工作室開發的閩南文化手繪系列產品。 娛 傳統文化體驗待開發 大拾堂2013年進駐西街,專門從事文創產業。說起西街的娛樂體驗,其創始人之一阿耒覺得這方面還比較欠缺。她說,泉州有很多傳統工藝和傳統戲曲,但是游客來游玩時,除非正好碰到一些特殊節日,不然基本與這些傳統文化無緣。  西街小吃眾多 提升打造空間 現狀如此,西街離永久的步行街還差多遠?記者采訪了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市博物館館長、創意產業業內人士,為西街改造建言獻策。 分類開發 利用好各類建筑 泉州市博物館館長陳建中帶領的泉州歷史文化古城的保護利用與海西文化旅游產業開發課題組,此前就曾深入西街調查走訪,并形成研究報告。知道西街準備建成步行街時,他表示“是時候開發了”, 但他表示,開發利用應該是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對區域內的建筑應分為絕對保護、相對保護、控制建設三類。 屬于絕對保護的,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重要名人故居和各時代典型建筑等,劃出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并掛牌公示,按原貌修護。 屬于相對保護的,如保存較好且較完整的明清建筑、民國時期典型建筑等,在統一的規劃方案下,可繼續作為居民住宅。 屬于控制建設的,是不具備保護價值的建筑,如零星閑散地段、工廠廠房等,可逐步實施拆遷,并在規劃的要求下進行整治,為民間民俗文化留出空間,讓民間民俗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 合理布局 完善旅游六要素 旅游方面,陳建中建議打造西街核心區,以西街步行街為中軸,輻射兩側,在核心區內合理規劃,逐步完善“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 挖掘、開辟古城傳統手工藝旅游紀念品、土特產品、民俗用品、老字號物品等具有泉州傳統特色的小店鋪,開設風味小吃店,讓游客品味地方風味小吃。同時把南音、提線木偶、梨園、高甲等特色劇種引導移植到各個角落的古大厝戲臺,錯開時間,定時、定點進行動態藝術表演。 同時以西街為中心,輻射大泉州文化旅游,引導游客繼續游覽府文廟、清凈寺、承天寺、關岳廟、天后宮、清源山等歷史文化遺產?!斑€可以創作一場具有泉州古城、海西文化特色的主題晚會,定時定點演出?!?/p>  特色民宿是不少游客的首選 配套跟上 拓改交通整治立面 市民王先生是個“老泉州”,對于西街改造成步行街他很是贊成,但他表示,西街沿街店面年代都比較久遠,有必要進行沿街建筑立面的整治改造。 市民阿耒建議加強古街區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在改造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地下管網、生活垃圾轉運等問題。同時,古街區公廁等基本配套設施相對不足,今后的保護和整治中應充分考慮到。還應進一步完善公交系統、旅游標識、旅游咨詢服務等公共配套服務。 繪旅行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李梓瑜在西街有兩家門店、兩家客棧、一家餐廳,因為經常出入,所以對西街比較了解,同時作為創意產業從業人員,她對泉州元素感情頗深。她覺得西街改造對區域內的居民影響較大,相關部門應該考慮如何將這些居民生產、生活上的影響降到最低。 此外,她覺得西街還有一個很大的隱患,在西街抬頭都是蜘蛛網一樣的電線,亟須改造。 交通方面,陳建中建議拓寬西街功能區外四周的交通道路,先拓寬新華路,規劃建設大寺后、中山路、莊府巷相通的旅游觀光高架橋,既可提升旅游觀光道路的暢通無阻,又可以緩解古城交通壓力。 泉州市人大代表張美雪在今年的市兩會上提交了《關于加大西街片區保護改造力度 塑造泉州核心旅游區的建議》,建議加強對公交、的士司機的崗前培訓。加強對公交、的士司機以及三輪車師傅的禮儀培訓和旅游知識培訓,使他們熟悉城市人文地理、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旅游知識等,以便能夠迅速準確地滿足游客需求,成為城市形象一面流動的旗幟。 深度開發 讓文化“動”起來 在《關于加大西街片區保護改造力度 塑造泉州核心旅游區的建議》中,張美雪建議深度開發西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旅游資源,展示“六老文化”(即老街巷、老建筑、老口味、老鄉音、老手藝、老習俗),有機融入現代商業、娛樂、休閑等元素,建成一個以文化為核心,集商貿、旅游、休閑和居住為一體的多功能都市休閑及文化街區。 對古民居可以進行保護利用,在其中引入小型專題民俗展示館和泉州講古、木偶、南音等傳統表演。 對未列入保護計劃的普通民居,則可引導投資旅游民宿、茶館、土特產品“老字號”、創意作坊等旅游休閑文化場所,可以讓游客參與、互動,體驗地道閩南語的聽說讀寫。也可以集中展示小吃、剪紙、木偶制作等老手藝,把文化底蘊深層次元素展示出來?!爸挥凶屛幕畡印饋?,才能讓古街區悠久的歷史文化煥發出生機活力。” 李梓瑜也覺得,增加古城游的文化項目可以讓更多人能夠真正走近古城了解古城。吸引一些創意達人加入,也可以增進西街的活態。 參照先例 成立專項保護基金 泉州市政協委員、金利來房地產公司董事長魏文樞在之前的市兩會就提出過有關西街保護整治的相關建議。他覺得西街改造成“步行街”要參照學習福州三坊七巷和廈門中山路的成功模式,“若從經濟角度來說,只要將西街保護建設好了,永遠都是一筆精神財富和泉州的一張新名片,將會帶動旅游經濟及相關產業鏈的經濟收入?!?/p> 此外,他建議市委市政府可以根據古城區保護規劃的需要,盡快成立“古城專項保護建設基金”機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