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前,有人在泉州古城墻上散步 東南網5月19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林永清)知道嗎?百年前,泉州古城墻,不僅有防御外地的功能,還有避難的功能。《THE CITY OF SPRINGS》第七章譯文,真實再現了百年前泉州鬧水災的景象: “那段時間洪水泛濫,西門外的一部分民居內積水約八英尺深。一些無望而悲慘的人擠在傾斜的瓦房頂上,另一些船上的人則來往于給這些不幸的難民運送煮熟的大米等物資。我們發現城墻儼然已經成了農場,雞鴨牛羊豬,統統被趕到了城墻上和主人們待在一起,在枯燥乏味中耐心等待洪水退去。” 作者安妮在書中對城墻的詳細描述,讓我們看到了古城的另一面。海都深讀第五十三期《泉州古城千年變遷錄 不同時代下城市地標》、第六十一期《古城 城與門》也曾提到相關的情形,報道曾提及,上世紀初,泉州依然保存著蜿蜒30里的古城墻和七座巍峨的古城門,城墻高1丈8尺,差不多是6米高。 本報“古城記憶·百年前的泉州”系列策劃,以英國傳教女孩的全英文游記《泉州》(又譯《泉水之城》)為藍本,征集志愿者傾情翻譯,并邀請相關領域專家考證和解讀,一個個鮮為人知的故事正躍然紙上。如果你家也有關于古城泉州的珍貴照片或書籍,歡迎一起拿出分享,這里有兩種聯系方式:撥打海都熱線通95060,或發微信給“花巷”公眾號。 □《THE CITY OF SPRINGS》第七章譯文 城墻(節選) 像大多數中國城市一樣,雄偉的城墻環繞在泉州城邊上。這些城墻三十英尺高,由堅固的石頭砌成。而城外,斷斷續續的護城河正靜靜地流淌。這脆弱的防御并不能夠阻擋敵人很長時間,但城墻所呈現的似乎可以抵御任何進攻的堅毅面孔,讓人從心里抑制了使用炸藥的沖動。 城墻被很好地保存了下來,城墻頂部最窄的部分寬約十英尺,其他部位則更厚。 從任意城門的石梯登上城樓,我們離開感覺到了一片新的天地。即便在最炎熱的天氣中,你也可以在這里找到滌蕩城市渾濁的空氣的清涼。傳教士們常常在日落后在此處散步,而中國人永遠不會想到要像我們這般“散步”。 印象中只有一次,目睹了許多中國人聚集在城墻上的景象。那段時間洪水泛濫,西門外的一部分民居內積水約八英尺深。一些無望而悲慘的人擠在傾斜的瓦房頂上,另一些船上的人則來往于給這些不幸的難民運送煮熟的大米等物資。我們發現城墻儼然已經成了農場,雞鴨牛羊豬,統統被趕到了城墻上和主人們待在一起,在枯燥乏味中耐心等待洪水退去。 城墻上間或散落著一些大炮。這些炮或許曾經是可用的,他們七零八落地躺在石頭墻上。通過城垛的開口向外望去,是一片稻田和無數忙碌的農夫的身影。正是這些忙碌的農夫,一年內在同一片土地上耕種兩三季糧食。有時候農田會浸滿水,而田間也充斥著嘎吱嘎吱聲,這聲音是水車一類的灌溉工具工作時所發出的。短短幾周過后,綠色的水稻便以驚人的速度茁壯成長,遮擋住下面的水田。當綠色的水稻變成黃色麥浪,我們便迎來了收獲的季節。 但是城墻內的城鎮更吸引我們的目光。有兩樣尤為讓人驚喜:一是位于北門和東門之間的空地,這里滿是各種蔬菜和盛開的菊花;二是一些地方保存完好的老樹,尤其是榕樹和龍眼樹。榕樹通常種在衙門的空地上或者寺廟旁。 城墻下便是泉州城,蜿蜒起伏的屋頂和單層的房子擁擠在一起,狹窄而又交錯縱橫的街道并沒有給房屋之間留下太多間隔。 (譯文若有不妥之處,煩請來電指正。) 【解讀】 靠近河流的城墻 洪水來襲發揮作用 書中有一張城墻的老照片。泉州市城建檔案館館長駱沙舟介紹,這應該處于甕墻的地方,照片里可以看到高過城墻的房頂,城墻后面的山脈走向像是清源山。駱沙舟說,到上世紀初,泉州古城墻蜿蜒30里、高1丈8,7座城門的巍峨壯觀依然存在,但到上世紀20年代,古城墻斷斷續續被拆毀。 “第一次拆毀古城墻,是因為上世紀20年代初修建泉安公路,當時汽車要穿過城市,就必須拆城墻了。”駱沙舟說,最開始從城南新橋頭一帶拆卸,但后來遭到反對,只好中斷。到了1923年,南門城邊至指揮巷口一帶城垣開始拆除,沿著城基及周邊的曠地拓路,南接新橋頭,北至亭前街,拓成長約800米的土路南新馬路,也就是后來的中山南路。之后兩年,城墻又被拆到水門,越過亭前街,南新馬路銜接舊南街直至威遠樓,這時在承天巷口的南鼓樓,洲頂的兩儀樓也被拆毀,還將德濟門至一堡城垣的石條也拆下。 據記載,1926年,時任廈門大學國學院考古部導師陳萬里到泉州考古,記錄下古城尚且完整的面貌,只是南門已拆毀一角。當時城上可以跑馬、城下壕塹水波蕩漾。登上城門,刺桐城風景盡收眼底。 到了抗日戰爭,當時的省政府決定拆毀沿海九座城池,剩余的城墻又被陸續拆毀,城墻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駱沙舟透露,他曾在上世紀50年代的軍用地圖上看到,東門至涂門這一段城墻還在地圖上標出來,只是那時這地方都是農村,城墻附近都是田地,他懷疑那個時候,這段城墻是不是還保存著。 至于安妮文中提到的眾人聚集在城墻上的景象,駱沙舟說,一些靠近河流的城墻,在洪水來襲的時候,確實發揮了一定的避難場所作用。安妮的文章,基本還原了當年的景象。  志愿者肖貢峰(廈門) □翻譯志愿者 “花巷”公眾號發出志愿者征集令后,廈門小伙肖貢峰看到了泉州朋友轉發的微信,頓時來勁了。“這本書很有意思,我很好奇當時外國人是怎么看泉州的”,他看完微信就報了名,翻譯完第七章后,他頗有感觸,“那時候寫日記筆觸好特別,文筆挺好的,文章對清末女性壓抑克制的生活狀況和那個時代的信仰沖突描寫很到位,對歷史的提及讓人印象深刻,也讓人感慨萬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