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靠近河流的城墻 洪水來襲發揮作用 書中有一張城墻的老照片。泉州市城建檔案館館長駱沙舟介紹,這應該處于甕墻的地方,照片里可以看到高過城墻的房頂,城墻后面的山脈走向像是清源山。駱沙舟說,到上世紀初,泉州古城墻蜿蜒30里、高1丈8,7座城門的巍峨壯觀依然存在,但到上世紀20年代,古城墻斷斷續續被拆毀。 “第一次拆毀古城墻,是因為上世紀20年代初修建泉安公路,當時汽車要穿過城市,就必須拆城墻了。”駱沙舟說,最開始從城南新橋頭一帶拆卸,但后來遭到反對,只好中斷。到了1923年,南門城邊至指揮巷口一帶城垣開始拆除,沿著城基及周邊的曠地拓路,南接新橋頭,北至亭前街,拓成長約800米的土路南新馬路,也就是后來的中山南路。之后兩年,城墻又被拆到水門,越過亭前街,南新馬路銜接舊南街直至威遠樓,這時在承天巷口的南鼓樓,洲頂的兩儀樓也被拆毀,還將德濟門至一堡城垣的石條也拆下。 據記載,1926年,時任廈門大學國學院考古部導師陳萬里到泉州考古,記錄下古城尚且完整的面貌,只是南門已拆毀一角。當時城上可以跑馬、城下壕塹水波蕩漾。登上城門,刺桐城風景盡收眼底。 到了抗日戰爭,當時的省政府決定拆毀沿海九座城池,剩余的城墻又被陸續拆毀,城墻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駱沙舟透露,他曾在上世紀50年代的軍用地圖上看到,東門至涂門這一段城墻還在地圖上標出來,只是那時這地方都是農村,城墻附近都是田地,他懷疑那個時候,這段城墻是不是還保存著。 至于安妮文中提到的眾人聚集在城墻上的景象,駱沙舟說,一些靠近河流的城墻,在洪水來襲的時候,確實發揮了一定的避難場所作用。安妮的文章,基本還原了當年的景象。 |
相關新聞
- 2016-05-13傳教女孩英文游記現身 圖文并茂講泉州古城
- 2016-05-16英文游記記錄奇怪地名 黎明大學教授:威妥瑪式拼音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