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50年代,泉州中山路積水,市民在街上劃船 東南網5月24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林永清)一下大雨城市道路就積水,看來并不是“現代病”,在100多年前的泉州,甚至可能更嚴重。 在安妮的游記第五章,有非常詳細的記錄:“街道跟河床一樣,都是水,在通往北街的十字路口石頭階梯,我們看到‘瀑布’般的流水……一下這樣的雨,房子都被淹了,特大雨的時候,街道都走不了,只能坐船或游泳……” 泉州市城市建設檔案館館長駱沙舟,提供的一張上世紀50年代的老照片,也展示了類似場景,可見當時的中山路有市民在劃船。 其實,百年前的泉州,除了有排水溝外,還有泄洪渠,排水系統完善,但為何一下雨就內澇?這里先賣個關子,在后面你會得到答案。 □《THE CITY OF SPRINGS》第五章譯文 房子和廟宇(上) 城墻環繞下的城市被四個城門:北門、南門、東門和西門貫穿成四個部分。四條主要大街:北街、南街、東街和西街從各個城門延伸開來。四條大街向城市中心匯集,形成一個十字交會路口。從交會路口出發,分別沿著四條大街,沒幾分鐘步行路程,可以看到巨大的拱門般建筑。這些是鼓樓,跟城門和大街一樣,被稱作北鼓樓、南鼓樓、東鼓樓和西鼓樓。四個鼓樓包圍的區域是城市中心。 泉州城內有排水溝。在不平整的街道花崗石板下,有排泄積水的溝渠,這些溝渠幾乎沒有維護過。在中國,雨下得很大又持續很久,一場雨就可以發現這些溝渠起不到什么作用。 在交會路口邊的北街一到下雨,就常被淹。學校女孩子經常得涉水通過這個區域去南街教堂。有時根本沒法通行,只好在學校的禮堂舉行禮拜。有個醫生需要經過北街去工作的醫院,經常因這洪澇造成不便。他意識到只要改變下溝渠走向,積水就可以很快消逝,并愿意支付所有的工程費用,來幫助整個社區,但是他的好意被堅定地拒絕了。因為改變溝渠的走向,需要更改一部分路面石,這樣風水也會受影響,整個社區甘愿忍受這種不方便,也不愿承受聚落的風水被破壞的風險。 記得一次我們剛走進南街禮拜堂的周末晚聚會,雨才剛剛下。雨越下越大,雨聲把聚會演講者的聲音都淹沒了。聚會結束的時候,我們被告知路被淹了,我們只能等待竹轎,這個時候不容易叫到。一番等待后,竹轎被叫來送我們回去,我們坐在轎子里,視野好又遮雨。街道跟河床一樣,都是水,在通往北街的十字路口石頭階梯,我們看到“瀑布”般的流水。轎夫們把短褲腳卷得很高,頭戴著雨帽(棕竹帽),慢慢涉水而過,小心翼翼怕滑倒,終于把我們安全送到家。一下這樣的雨,房子都被淹了,特大雨的時候,街道都走不了,只能坐船或游泳。一個永春來的傳教士一次遇到這種情況,在城里坐著船。稻田都淹滿水,路標都不清楚,他根本不知道從哪個城門入城。 這個城市還有個復雜的泄洪渠系統,但沒起到什么作用。這個系統從城墻外的河流開始,在城內蜿蜒穿過,穿過城墻流入河道。街道下的小排水溝設計成排水溝泄洪渠;這條溝渠一天兩次在漲潮的時候流入海水,退潮時都排入海中。泄洪渠或多或少被堵住,雨水無法排出,如果一個官員想多征稅,他可以以清理溝渠為由來征稅,但一般沒有去執行。  上世紀80年代,八卦溝淤泥堆積嚴重 □翻譯志愿者 Francis,比較低調的泉州本地青年,不想透露中文名,也不想上圖。他說,因為自己英文不錯,平時都有看英文小說,也是泉州歷史的一大粉絲,在海都報看到征集志愿者后,馬上就通過“花巷”微信公眾號報了名。“我覺得這本游記很有意思,也很給力,尤其是百年前老外看泉州的角度更是不一樣。”他說,比較遺憾的是,他對于文中個別的地名,實在不懂是哪里。 解讀 4條大街貫穿城市 沒人帶領容易迷路 “描述得很真實,一點都沒錯。”泉州市城市建設檔案館館長駱沙舟說,安妮應該是親身走遍泉州城,才能將當時泉州城的輪廓描述出來。 駱沙舟介紹,水路是當時主要的交通樞紐,所以南門一帶商業最為繁華。當時南門通往鐘樓的路不像如今是筆直的,在當時必須要拐很多個彎。 就如同安妮在游記中描述的,當時外地人很容易在泉州城里迷路。駱沙舟稱,當時要通往城門的路都不是直的,而是被故意設計成彎曲的,“比如從新橋頭街那個地方要到城門,過了護城河后還要拐很多彎才能到達城門。這樣設計,一是考慮到風水因素,另一方面是為了防御。城門通往城區還有無數條小街巷子,所以當時外地人要是沒人帶領是很容易迷路的”。 清末八卦溝年久失修 導致排水系統癱瘓 安妮在文章中提到,百年前泉州城內就有排水溝和泄洪渠組成的排水系統,駱沙舟表示這就是八卦溝系,它是泉州老城區的排水系統,“自唐代以來泉州府的子城、羅城遺留的壕溝、池塘,經過宋元時期逐漸連接而成排水渠道,大小溝渠遍布市區,其有大動脈即八卦溝大壕”。 “八卦溝是橫截面9平方米的露天壕溝,各支溝都有出水口,匯入外城壕,最終導入晉江出海,形成一套完整的排水系統。”駱沙舟介紹,八卦溝還利用環城的護城壕,像新門、水門、涂門都有水關,水關與護城壕相通,城內各區八卦溝的主溝、支溝泄出的水,因地勢不同導引,經各城門的水關注入外城壕。護城壕通過接納城內的排水,發揮水利工程作用。 “作為排水渠,其排水功能比現在的管道強多了!”駱沙舟解釋,這些排水溝渠雖然排水能力強,但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時間久了會積滿淤泥,嚴重影響排水功能。而安妮來泉州時正處于清末,她看到的溝渠沒法起到作用,正是因為處于長久失修的狀態,“所以要定期進行清淤,每個朝代只要是辦實事的官員,都會主持進行清淤”。 上世紀80年代末,泉州市政府也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清淤。泉州市市政工程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此后,泉州市還對八卦溝進行過三四次大規模清淤。目前,已建立機制,日常針對巡查發現的淤積內溝河,定期清理;每5年就對中心市區內溝河進行一次大規模清淤。 關于安妮對內澇的描寫,駱沙舟認為,泉州城廂地勢北高南低,南部城區經常被淹,但是北部地勢高,被淹的情況比較難出現,所以安妮描述的北街一到下雨就常被淹,應該有誤;北街往南街教堂是一路下坡,且道路是石頭階梯,安妮提到遇到下雨天,南街教堂的街道跟河床一樣,以及看到像瀑布般的流水,則都是合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