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與唐三藏西塔“對拜” 西塔有只猴東塔有頭豬 經考證,此豬名“勃賀”,并非“豬八戒”  東塔須彌座上有一“薄荷示跡”的浮雕 早報訊(記者 張素萍 文/圖)“不僅西塔上有唐三藏,東塔上也有!”7月23日早報A03版刊發《梁武帝與唐三藏 西塔上“對拜”》一文,引起泉州網友廣泛關注。昨日,讀者趙先生致電早報記者報料,東塔第二層也有唐三藏浮雕,而且東塔須彌座上還有一尊疑似豬八戒浮雕。 關于東西雙塔上的浮雕,民間有個說法:“西塔有只猴,東塔有頭豬”。為何東西塔上都有唐三藏的浮雕?東塔上真的有豬八戒浮雕? 東塔須彌座上有一“薄荷示跡”的浮雕,上面有只名為“勃賀”的豬,故事傳說,此豬能管領群豬又愛吃薄荷。 東塔也有“唐三藏” 身旁有一“猴頭小人” 昨日,記者再次來到開元寺,通過攝影鏡頭,看到東塔第二層上確實有一尊唐三藏浮雕造像。有意思的是,唐三藏的左前方下角,有一個頭戴軟腳幞(fu,第二聲)頭,身穿寬袖紗袍的猴頭小人。這個猴頭小人,正是南宋時期瓦舍市井流傳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話本中的“白衣秀士”猴行者! 為何有此結論?這得先從話本說起。南宋《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所敘述的情節,是目前所知關于悟空最早的一段文字記載。書中的猴行者,顯然是后來《西游記》中孫悟空的前身,但神通遠不及孫悟空。 泉州學者王寒楓在《泉州東西塔》中介紹,著名思想家、哲學家胡適曾稱:印度古老的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幫助羅摩太子,搭救悉達公主,從南印度一躍而至今天的斯里蘭卡,打敗魔王羅波那。“哈奴曼不但神通廣大,而且學識淵博,被印度人民奉為第九位文學大家,因而它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一開始就是一位文士的形象。” 王寒楓說,這幅浮雕就是表現玄奘西行求法,在路上遇到白衣秀士,為它取名“猴行者”的情節。猴行者一路上保護玄奘戰勝種種困難到達印度,完成了取經求法任務。“這個猴行者就是后來明朝吳承恩《西游記》里孫悟空的前身”。  東塔第二層也有唐三藏浮雕造像 東塔有只“豬” 吞下書信化而不見 民間說法,東塔上不僅有唐三藏,還有豬八戒、白龍馬等浮雕造像,甚至流傳著“西塔有只猴,東塔有頭豬”一說。 然而,記者發現,東塔上的這頭豬并非民間所謂的“豬八戒”,而是一只名為“勃賀”的豬。 這只“豬”被刻于東塔須彌座上一幅名為“薄荷示跡”的佛傳圖雕中。根據記載,“薄荷示跡”講述的是僧人辨聰和一頭名為“勃賀”的豬的故事。 僧人辨聰云游五臺山后,將要回京都,有一位老僧托他帶一封書信,上寫“東京城付勃賀”。辨聰到東京,遍訪各處沒有勃賀其人。一天,見一屠夫趕逐一頭大豬,口中呼喝“勃賀”。辨聰問為何這頭豬的名字叫勃賀?屠夫說,這頭豬能管領群豬不亂跑,保護莊稼,又愛吃薄荷,所以叫它“勃賀”。辨聰聽罷,便把書信遞給勃賀。這頭豬就把書信吞下,像人一樣用后足站立,化去不見。 至于白龍馬一說,記者發現,東塔須彌座上確有一“白馬”浮雕,但并非《西游記》中的“白龍馬”,而是永平十年攝摩騰和竺法蘭用來馱載佛經和佛像的白馬。  《泉州東西塔》中印有東塔唐三藏浮雕造像圖 猴行者助力取經 可往生西天極樂世界 為何東西雙塔均有唐三藏和猴行者? 據了解,東西塔每一層嵌有佛教人物浮雕16尊,兩塔共有160尊。須彌座上,還有佛傳圖40方、花卉鳥獸圖48方,以及負塔侏儒16尊。其中,東塔象征東方娑婆世界,分五層,表示佛教修行的五種境界。西塔象征西方極樂世界,也分為五層,代表“八方上下的十方世界”。東西雙塔一樣,每一層每一面的浮雕人物,都以二人為一組。 “東西塔的表象就是著意適應這種東方婆娑世界和西方極樂世界的內容。特別是東塔,每一層的八個面壁上,都嵌刻著如同真人一般大小的佛教人物浮雕。這些人物浮雕,體現了東方婆娑世界的佛化精神。”王寒楓稱,其中東塔的浮雕,一則表現他們之間道果境界深淺不同,一則表明他們在婆娑世界負有自身修行和普化運戴眾生的責任。 唐代高僧玄奘,是中國佛教經藏四大翻譯家之一。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他西行求法,往返17年,旅程5萬里,帶回大小乘教經律論三藏共520策、657部。從貞觀十九年開始,玄奘盡20年之精力從事譯經工作。他的西天取經事跡廣泛流傳到民間,進而演變為文學藝術的創作素材,南宋時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有《唐三藏》院本,元代有《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明代有吳承恩的小說《西游記》,可謂婦孺皆知。 而猴行者幫助唐僧玄奘往西天取經有功,被唐太宗封為八萬四千銅頭陀尊者,地位相當于羅漢,又由于佛教主張“眾生佛性平等”,猴行者也可以往生西天極樂世界了。 相關鏈接:白衣秀士 也稱“白衣秀才”,出自《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孫悟空化裝為白衣秀才,與玄奘一行6人相遇,自稱花果山紫云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來助和尚取經。白衣秀才是孫悟空這個形象形成中的一個環節。從孫悟空原型看,與白衣秀士密切相關。現存《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為南宋時說話人使用的話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