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1日,潘堡強和村支書黃玉譽準備到學校安置點巡查。 東南網10月13日訊(通訊員 李宏圖 吳有森 本網記者 潘賢利)“大爺,晚上天氣涼,要注意保暖。”“大娘,您先別急著回去,在這就像自己家一樣,大家在一起也較溫暖。”10月11日,天快黑了,山上天氣多變,又下起了毛毛雨,水口鎮黨委副書記潘堡強和駐村工作隊及村干部又巡視了一遍梨坑村的幾個安置點后,又來到舊小學的安置點內,幫五六位留守老人生火做飯。 “大家像對待自己親人一樣,工作非常到位,我們在這住得很是舒心。”96歲高齡的黃兩成老人說,他看在眼里,心里也很感激鎮村干部,夸贊大家面對災情,一點兒也不含糊。 “每天都要巡查幾次,這么多天,來來回回我也不知走了多路。”潘堡強說,自強臺風“鲇魚”襲擊了梨坑村,他已近半個月留守在村里,協同駐村工作隊、村干部,組織村民防抗臺風與災后自救重建工作。 說到這次臺風“鲇魚”的遭遇,潘堡強記憶猶新。受臺風“鲇魚”影響,從9月27日晚開始,梨坑村開始出現強降雨,28日凌晨3時20分許,潘堡強聽到“轟”一聲巨響時,意識到山洪暴發了,他立即組織鎮村干部把駐地的幾位群眾轉移到地勢較高的黃民進家中。剛回頭,在黑暗中,眼前的一切讓他大吃一驚,礦燈照處,停在村口的兩輛小汽車沒了,通往小學的橋也不見了,黃連明家沖毀了……  潘堡強幫村民搶收稻子。 3時30分,潘堡強急忙向鎮里匯報梨坑村正受山洪襲擊,情況危急。他又趕緊組織大家入戶或挨家挨戶電話通知村民進行轉移。此時,風急雨大模糊了他們的視線,即使有礦燈,能見度也僅有一米左右;風雨拍打在他們身上,即使穿著雨衣,也全身濕透泥沙滿身。他們花了5個多小時,終于將63名村名全部轉移安置在村部、學校和村里一座小宮廟里。 當晚,盡管受涼感冒,聲音沙啞,潘堡強和鎮村干部還是沒敢睡,時刻保持警醒,沒電就點起蠟燭,和村民聊天,安撫大家的情緒,直到天亮。 “和群眾同吃同住,想方設法解決吃住問題。”29日清晨,由于山洪沖走了一切,用水成了大問題,潘堡強和大家一起搶修自來水,保證各個安置點有水喝,并讓工作隊負責人甘永振和村主任黃奕星等去察看全村受災情況,包括公路損毀情況。 9月29日上午11時,由鎮村干部和民兵組成的搶險小分隊抵達梨坑村,帶去了上級的關懷的生活物資。“被困了那么久,大家像見到了分別已久的親人似的,非常感動。”梨坑村支書黃玉譽說,同時在潘堡強副書記的有序組織和協調下,大家團結一心,增強了抗擊臺風災害的信心。 9月30日,雨小了些。由于梨坑村的地理位置特殊,整個村莊坐落在山坡上,為了預防次生災害的發生,潘堡強組織村民自救,對房前屋后的水溝、水渠進行清理,對竹林路的水溝進行清淤,以防堵塞引起塌方、溜方,避免危及群眾的房子。 “十多天來,潘副書記只在10月5日和9日回過兩次家,其中9日還是在城關開會,每次第二天七點多又趕到村里。” 梨坑村支書黃玉譽說,從9月27日至今,潘堡強一直駐守在梨坑村,和受災群眾一起抗災救災,始終沖在最前面,共度難關,深受群眾好評。 “現在,我最大的心愿是能盡快恢復群眾的生產、生活秩序。” 潘堡強說,災情過后的每一天,只要天氣稍微有所好轉,他就會組織群眾進行災后自救,加快清理水溝,搬運石頭、雜物,幫助村民搶收田里的稻子。 直到10月11日,潘堡強依然忙碌著。“群眾安危無小事,群眾生產、生活就是我的全部,恢復重建等不得、慢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