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培訓5820名新型職業農民 本報訊(記者許雅玲)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獲悉,近年來泉州積極探索精準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有效途徑和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共舉辦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66期,培訓5820人,認定829人,逐步培養起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為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據悉,2018年以來,全市共下達中央、省級財政補助資金1165萬元,在泉港、石獅、晉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泉州臺商投資區等9個主要農業縣(市、區)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和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工作。各縣(市、區)根據工作實際,進一步優化培訓模式,采取“培訓機構(職校、中介)+農技推廣機構+農民經濟合作組織”的培訓模式,實行“分段式、重實訓、參與式”的培訓形式,聘請素質高、專業理論強、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教授、專業技術骨干、鄉土專家組成講師團隊伍進行授課。根據農業生產周期和農時季節分段安排課程,強化分類指導,對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專業服務型分類分產業開展培訓,做到“一班一案”。采用傳統授課、現場講授、多媒體教學、農村種植土專家傳授等多種培訓手段,取得良好的培訓效果。 其中,晉江針對當地工商業經濟高度發達,在本地舉辦學員出勤率不高、培訓班效果不佳等情況,積極探索異地辦班的新做法,2018年以來分別在廈門、三明、漳州舉辦多期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取得一定成效。永春舉辦果樹專業培訓班,組織學員到三明順昌縣新莊稼人果蔬專業合作社和尤溪縣閩珍果場學習交流柑橘栽培管理技術,進一步掌握蘆柑種植方面的技術經驗。安溪探索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六個一模式”,即出臺一套管用的政府文件、制定一套可行的培育目標、健全一套有效的工作機制、完善一套多層次的教育培訓體系、執行一套嚴格的認定管理制度、兌現一套區別普惠制的扶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