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風易俗 惠安在行動”系列報道十一: 惠安縣崇武鎮:黨員帶頭除陋習 村民自治樹新風 潮樂村工作人員介紹移風易俗公益廣告 東南網記者 林杰 攝 東南網8月23日訊(本網記者 林杰 通訊員 柯碧田 黃坤龍)當下,惠安各地推動移風易俗工作如火如荼,有全國文明村鎮稱號的惠安縣崇武鎮也不例外。崇武鎮在深入開展移風易俗工作中,從破除殯葬陋習入手,引導時代文明新風走入這座具有千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廣泛發動干部群眾積極參與,在全鎮形成“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的濃厚氛圍。 黨員帶頭改陋習 “崇武以前的治喪期真的太長了,少則七、八天,多則半個月,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受歷史遺留問題的影響,在崇武鎮多地,曾經存在喪事舉辦時間過長的舊俗,讓村民苦不堪言。 據崇武鎮政府工作人員介紹說,當地素有厚葬的習俗,隨著經濟的發展,攀比之風日盛,動輒十幾二十天才出殯,儀式繁瑣,群眾私下怨言不少。“過去群眾辦喪事常抱怨‘養得起,死不起’,卻又沒人愿當移風易俗的‘出頭鳥’,大操大辦不僅耗費了當事者大量錢財,長達十多天的守靈也讓親戚朋友疲累不堪。” 對此,惠安縣出臺《厲行節約文明舉辦婚喪喜慶事宜暫行規定》,從黨員干部抓起,遏制婚喪喜慶鋪張浪費現象。隨后,崇武制訂出臺《崇武鎮移風易俗工作實施方案》和《崇武鎮開展喪葬禮俗改革實施方案》,黨員干部率先簽訂了承諾書,遵守“五個不超”“五個禁止”。 家住西華村的老黨員汪錦堂之前也飽受過殯葬陋習之苦,借著移風易俗契機,他帶頭反對舊習陋俗。“相比于幾年前父親去世時的長時間的喪期、大陣仗的殯葬儀式,今年母親去世的喪事殯期縮短為5天,并從儉節約操辦,” 在簡辦紅事方面,潮樂村黨委書記張漢輝做了表率,在他兒子結婚時,把喜宴標準和桌數壓縮到最低,真正杜絕大操大辦。“兒子結婚,剛好給了我一個機會,以孩子的婚禮為移風易俗增添正能量,或許更有說服力。”張漢輝說。 談起黨員干部帶頭移風易俗,村民也紛紛表示,“主要都是面子上過不去,后來在鎮村干部的帶動下,大家舊有的觀念開始慢慢轉變,紅白事也都勤儉節約,各種花費少了很多,心里也舒坦了。” 如今,在黨員、村干部的帶頭和老人協會的共同努力下,西華村已經形成了一股良好的“移風易俗”風氣。 圖為殯葬禮俗改革動員會現場,工作人員分發宣傳材料。黃坤龍 供圖 村民自治立新規 破了舊,就得立新,不然,陋習就會像割不盡的野草隨時重生。在破除陋俗、推進文明新風形成的過程中,西華村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制定村規民約,實現群眾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監督。同時,西華村通過成立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禁毒會等“四會”組織,遏制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等陳規陋習。 “讓德高望重的老人們入戶宣傳、以身作則,引導村民共同遵守約定,起到自治作用。”西華村黨總支書記黃祖陽說,自2018年開展喪葬禮俗改革工作以來,西華村還實行片區化網格員管理,分小組來管理村民,確保每一戶都能切切實實做到喪事簡辦。 村民龔順鳳是崇武綜合商店退休員工,十分支持農村開展移風易俗行動,他在生前再三叮囑子女自己的喪事要簡辦,盡自己的綿薄之力改變喪葬陋習,讓農村新風正氣樹起來。老人共有4個兒子,1個女兒。在老人去世后,子女們從自身出發,將喪事簡辦,自覺帶頭遵守“五個禁止,五個不超”。 “龔老先生這一做法也帶動了多戶村民,村中漸漸興起良好風尚。”黃祖陽表示感謝老同志和村民們的配合,帶頭遵守喪葬禮俗工作。“村里會進一步加大移風易俗宣傳力度,積極引導村民,爭取做到全村實施,不漏戶、不漏人。” 自去年7月1日開展喪葬禮俗改革工作以來,在鎮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崇武鎮的每一例喪事都能在5天內出殯,并做到簡辦。 村干部開展移風易俗進村入戶宣傳。黃坤龍 供圖 文化引領新風 西華村、潮樂村均是崇武鎮移風易俗示范村,在抓好示范帶動的基礎上,崇武鎮把樹立先進典型作為引領鄉風民風的抓手,在全鎮范圍內廣泛開展移風易俗、道德模范、星級文明戶、好婆婆、好媳婦等評選活動。 移風易俗,從根本上來說,關鍵在于轉變人的思想觀念,形成新的行為習慣。潮樂村黨員干部認為,村民需要有品位的文化生活,需要有先進文化的鼎力支撐,側面展現移風易俗新面貌,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熏陶。“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引導群眾形成人人講文明,戶戶爭榮譽的良好氛圍。” “利用傳統節日,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入開展群眾文化活動,豐富農村群眾的精神生活。比如春節象棋賽、元宵燈謎會、重陽節敬老活動等等。”西華村村干部說。 文明新風潤古城。崇武鎮歷史人文厚重,自古文風鼎盛,當地在堅決革除漁村千百年來的陋習之后,讓廣大村民的思想、生活呈現積極向上的新時代多元景象,踐行移風易俗新風尚。 崇武鎮表彰五好文明家庭,弘揚文明新風。黃坤龍 供圖 崇武鎮常年開展文藝活動,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圖為當地“一村一品”象棋公開賽現場。(資料圖) 黃坤龍 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