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3月31日訊(石獅日報記者 許小雄)石獅市人民政府日前公布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共有8處入選。具體為: 玉湖王起沃宅,始建于1900年,坐北朝南,呈二落五開間帶護厝格局,護厝帶二層梳妝樓及四倒水亭,由石埕、門廳、櫸頭、正廳、廂房、后軒、學堂和花園等組成,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為磚木結構傳統民居。該建筑整體布局巧妙,石雕、磚雕、木雕、泥塑等裝飾精美,雕刻細膩,名人題刻、楹聯等內涵豐富,具有鮮明的地方建筑特色。保護類別為古建筑。 曾坑四端堂,始建于清代,民國重修,近年重建。由對面厝、邊祖厝、正祖厝、后新厝4座大厝組成,南北總長69.67米,東西總長38.02米,總建筑面積2040平方米。4座大厝均為磚石木結構,抬梁式木構架,硬山頂,系典型的閩南傳統民居建筑。對面厝保存清代建筑構件。該建筑基本保留閩南地區典型的家族聚居格局。保護類別為古建筑。 古浮蔡松柏宅,建于民國初期,坐南朝北,呈三落五開間帶左護厝格局,由石埕、門廳、櫸頭、正廳、廂房等組成,建筑面積550平方米。正廳面闊五間,進深五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頂。該建筑保存較好,石雕、磚雕、木雕、泥塑等裝飾精美,建筑風格獨特,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保護類別為古建筑。 院東吳景重宅,建于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又稱“東璧古厝”,坐北朝南,兩落五開間磚石木結構,建筑面積330平方米。該建筑保存較好,石雕、磚雕、木雕等裝飾較為精美。保護類別為古建筑。 玉浦壽昌宮碑刻,始建于明中期,清乾隆、光緒年間重修。坐北朝南,二落三開間,面闊18、進深25米。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東、西兩側墻上嵌有清代及民國期間重修宮廟及興修水利等內容的碑記4方,是閩臺關系及水利建設的重要見證。保護類別為古建筑。 龜湖蔡氏祖祠,建于清代,民國重修。坐東北朝西南,兩落三開間磚石木結構,由大門、前廳、中廳和后廳等組成,建筑面積200平方米。中廳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穿斗式梁架,硬山頂。石雕、木雕制作精美,保存清代構件和閩南宗祠建筑風格,是北宋名臣蔡襄及其后人開發、建設龜湖塘的重要歷史見證。保護類別為古建筑。 永寧天后宮石刻, 明代始建,近年重建。坐北朝南,單落單開間帶拜亭,面闊4.6、進深7.5米。宮內后壁保存石刻1座,花崗巖質,長方體,高0.4、寬0.2米。浮雕佛像端坐于蓮花座上,雙手合十,頭戴披巾,佛像面目簡約,雕刻手法具有元代風格,具有重要文物價值。保護類別為石窟寺及石刻。 靈秀山《鋪路目錄記》碑刻,北宋元符元年(1098)刻、崇寧二年(1103)續刻,高1.35、寬1米。記錄兩次修造通往金相院道路的起因、捐資人等史事。該石刻保存完好,是研究宋代石獅社會經濟發展和歷史文化的重要實物見證。保護類別為石窟寺及石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