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灶陶瓷走天涯
金交椅山窯址 寶藏名片 位于晉江轄區內的磁灶窯址(金交椅山窯址),是泉州城郊規模最大的一組古窯址,也是宋元時期泉州外銷陶瓷窯址的杰出代表,反映了當時泉州以外貿手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該窯址與泉州海洋貿易的發展同步,其生產體系和生產規模展現了世界海洋貿易中心強大的基礎產業能力和貿易輸出能力,是世界海洋貿易中心出口商品生產的代表性遺產要素。 千年前,在晉江梅溪之畔、紫帽山南麓的丘陵地帶,磁灶的窯工們摞磚覆土、結穹頂、安窯床,一條條沿山坡而上的窯爐,如臥龍般蟄伏于蒼翠的山林間。 腳下厚重的瓷土,被窯工們以巧手化成各種日用器皿,再通過刻劃剔花、彩繪點染、施妝補底,讓一件件紋樣多彩、釉色豐富的陶瓷,在不熄的窯火中,鍛造出馳名中外的外銷陶瓷品牌。 在朝廷鼓勵海外貿易的政策下,載滿磁灶窯陶瓷的船只沿著梅溪東折而去,匯于晉江入海,從泉州港起航,沿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航線,駛向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以及東非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受到當地民眾的喜愛。 海風蕩起,始于南朝的磁灶窯,終于在宋元時期步入其最耀眼的黃金時期,隨著泉州港的興盛,從內銷民窯一躍成為東南沿海重要的外銷陶瓷生產基地。據考古調查,發現有26處磁灶窯遺址。這些窯址中,宋元窯址達12處,其中蜘蛛山窯址、土尾庵窯址、童子山窯址、金交椅山窯址等4處窯址合稱“磁灶窯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世紀50年代起,在長達50多年里,省、市、縣文物部門聯合發起多次考古調查,其中金交椅山窯址是目前發掘揭露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出土遺物最多的一處宋代窯,成為磁灶窯系的典型代表。 作為外銷陶瓷窯址的杰出代表,磁灶窯系諸多產品以海外市場為導向,工匠們銳意創新、走差異化路線,在釉色、器形、紋飾方面推陳出新,不僅以其獨有的低溫綠釉器獨步天下,而且出現產品“定燒”的商業模式,這些定燒產品帶有濃厚的異國風味。黃釉鐵繪花紋大盤、龍紋軍持等外銷器物,如今屢見于海外博物館及中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沉船上,成為溝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 如今,磁灶古窯里,燃燒了1500多年的窯火雖然熄滅了,但靜靜盤臥的座座古窯爐,是泉州海絲文化沉甸甸的歷史見證,折射了燦爛的中外文化交流之光。勤勞智慧的先人為泉州留下的這片“海上陶瓷之路”遺珍,得到今人的珍視與保護。民眾積極參與《金交椅山古窯址保護公約》,晉江政府劃定保護范圍、出臺多項保護措施、推動社區合作,共同呵護文化遺產。 ■本期執行:張素萍 許鈸鈸 王柏峰 ■手繪圖:樊云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