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首部大型原創音樂劇《上鎮》于5月17—19日在陶溪川大劇院進行公演,歌手張遠擔任該音樂劇的主演,劇中飾演王火生這一角色,該音樂劇通過個人命運去展現景德鎮走過的百年滄桑歷程,張遠希望通過這部音樂劇,讓更多人了解陶瓷文化,讓景德鎮的陶瓷藝術文化更好傳承下去。 有知依然無畏歸來仍是少年 “努力到不能再努力,讓遺憾沒有那么遺憾”“少年感不是無知所以無畏,而是有知依然無畏”……這是出道12年的張遠參加《創造營2019》時的“勵志名言”,從人氣偶像到“翻紅張叔”,他用實力擊碎質疑,用蛻變收獲掌聲,他的陽光與真誠,帶給人滿滿的正能量。 《上鎮》是張遠第一次出演音樂劇,他對新事物的好奇以及嘗試的勇氣,儼然如少年一般,除了少年意氣,他還有多年的積累和沉淀,能讓他探索更多可能。張遠說,大家對他耳熟能詳的是歌手身份,可能更多還是至上勵合的《棉花糖》、新歌《嘉賓》,今年已出道14年,自己其實一直在堅持做音樂,音樂劇也一直在心里。私下里他比較喜歡看舞臺劇,話劇、音樂劇、音樂劇類別的電影他都很喜歡,所以當遇到《上鎮》這個合適的機會,他很想挑戰。 對于表演,張遠并不陌生,他曾出演過多部電影電視劇。在他看來,舞臺劇演出和演員、歌手的區別非常大,首先舞臺是專門為整場劇目設置的,所有的燈光、舞美都是為這場戲服務,其次這里沒有重來,需要一氣呵成,特別是主演的戲份多,一邊表演一邊唱歌,還需要轉換各種唱法,這是與從前舞臺完全不同的全新體驗。 張遠很喜歡這樣的挑戰,當大部分人在自己的舒適圈里悠然自得時,他認為要勇敢的走出舒適圈,不停地去學習、不停地去挑戰、嘗試新的領域,才能保持年輕和比較跳躍的靈活。或許就是這股熱情和勇氣,讓出道14年的他依然如少年那般擁有一顆赤子之心。 在臺上,他就是“王火生” 《上鎮》是一部講述從民國到現在人們怎么由過去的上鎮(到景德鎮)討生活,到現在年輕人在景德鎮創業、生活、追求夢想的大型音樂劇,個人命運與時代相結合,展示出景德鎮陶瓷文化的百年滄桑歷程。 張遠飾演的王火生是民國時期的一個角色,距現代有一定的距離,他如何走進這個角色?他說,童年看過很多歷史題材的影視劇,對于那個時期的人物有情感基礎,另外,通過學習深入了解陶瓷歷史文化,劇組的排練廳到處都貼著燒制陶瓷的圖片,每天的耳濡目染讓他很快融入到這個角色中。 導演蘇洋談到主角張遠,完全不吝嗇夸贊。他說,這個劇的主角從弱小慢慢成長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男主角要非常樸實、正直,面容干凈、眼神清澈,能夠代表中國勞動人民的形象。雖然張遠是偶像歌手,但他的純凈、質樸,以及他為夢想執著的勇氣,都非常符合王火生這個角色,蘇洋選擇了他。 “角色里有些感覺不是演出來的,而是發自內心的真誠,設身處地想想自己是這個角色會是怎樣的,感情就很自然流露出來。”張遠說。他沒有讓導演失望,他放得下偶像包袱,也能專心投入到這個角色中,他和王火生越來越像,蘇洋知道自己選對了人。 當然,這也離不開張遠對新事物的適應能力,他能很好地將自己的歌唱優勢與劇中人物的表演相結合。“歌手的舞臺絢爛無比,而舞臺劇則是一個場景式表演,歌唱只是一部分,每一句唱詞、每一句話和每個動作,都是劇中人物的體現,我要做的就是自然而然地帶領觀眾進入到王火生的故事中。”張遠說。 這是最好的時代可以讓更多人了解陶瓷文化 來到景德鎮后,張遠第一時間去逛了陶溪川文化創意街區,當身處真正的陶瓷世界,他對陶瓷有了更深的認識。“我感到非常震撼,從前對于陶瓷的印象是媽媽買的青花瓷碗,到景德鎮才發現原來陶瓷是千變萬化的,它可以是傳統的青花瓷,也可以是可愛的小擺件,當下流行的一切都可以用瓷器去體現。經典就是經典,它生命力頑強,并且還能創新,生發出新的活力。”張遠說。 新落成的陶溪川大劇院由著名英國建筑設計大師大衛·奇普菲爾德設計,延續了陶溪川的整體風格,在充分汲取本土文化特色的基礎上,采用簡潔的形體設計,加入現代的設計,尊重傳統的同時又帶有鮮明的時代感。這里將成為景德鎮又一個新的文化地標,《上鎮》音樂劇作為大劇院重磅推出的“首秀”,備受關注。 張遠說,這部劇來得正是時候,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會越來越高,音樂劇、歌劇等都將進入大家的生活,而陶溪川大劇院設計得非常現代、非常前衛,整個舞美、硬件都屬于一線的配置,無論是在這里表演還是觀看演出,都是一種難得的享受,這是傳播藝術文化非常好的平臺。 與景德鎮結緣,源于好奇,終于對陶瓷的熱愛,張遠與陶瓷文化的故事還剛剛開始。他非常熱心地向自己的粉絲推薦《上鎮》,希望他的粉絲都能關注這部劇、關注景德鎮。他說:“我們希望通過音樂劇的方式去挖掘、宣傳景德鎮陶瓷的歷史、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它,大家有空可以來看看演出,從景德鎮到江西、從江西到全國甚至全世界,大家對景德鎮陶瓷文化的印象會逐漸加強,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也是對傳統陶瓷文化的一種傳承。”對于大家而言,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現在是最好的時代。(胡珊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