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愛你從白天到黑夜——本土文史愛好者組團夜游古城見聞 蔡清故居內仍有后人居住生活,并以泉州人特有的好客與夜游團閑話古今。 不管是泉州人,還是到泉的旅行者,大家一定在白天用腳步丈量過泉州古城這一“世界的古城、活著的古城”。那么晚上呢?就不一定了。但有這么一群本土文史愛好者,他們愛古城的日日夜夜,不僅很多次認真看過古城白天清晰明朗的風姿,也時常組團夜游,賞析記錄它朦朧夢幻的一面。8日晚的最近一次夜游中,偶遇的“泉州通”陳泗東先生之子、原市政協委員陳篤恒因此鼓勵他們,把共同的世遺泉州推介給世界! “涼意”出發 “活態”抵達 夜幕里感觸到古城濃濃的人情味 夜游團的領隊,是古城民間守護者、資深文史愛好者李以健。多年來,熱愛古城的他,不僅擔任古城講解員導師,還組建起“一茶書房”文史工作室,帶領小伙伴們自發踏勘泉州地面上700多處國家、省、市、縣各級文保單位,在不小的范圍內帶動起了解泉州、熱愛泉州、宣傳泉州的風潮。 “夜游泉州,源起21年前。年輕時的我,總在晚飯后在古城小巷中‘沉浸式亂串’。從一個人走,到組織BBS一群網友走,時間持續了大半年。那真是一段遙遠依稀,但又仍在記憶里閃閃發亮的青春歲月。”李以健說,2016年起,在地方文史領域有所積淀的他,開始策劃線路講解古城。泉州夏日白天氣溫高,出于貪圖涼意的實用性考量,他把夜游古城從記憶深處提溜出來,重新推行。 沒想到,收獲出乎意料——雖然晚上光線不如白天,對古跡文物的觀察無法真切細致,但卻呈現出泉州文化活態傳承的迷人韻致,凸顯泉州古城“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獨特魅力。“家家戶戶都亮起了燈,菜香飯香彌漫;一片安靜中行經老宅,偶能聽到閩南語交談;巷子口,阿婆搬椅子、搖扇子,給我們耐心講傳說和故事,老城的人情味兒,就這樣流淌了出來。”曾熱衷在國內外旅行的北京姑娘青馬,就是被這些人情味所吸引并決定來泉定居的。如今,她不僅住在古城,還成為李以健的搭檔、“一茶書房”的合伙人、夜游泉州的講解人之一。 隨意行走 佛系邂逅 從幼兒園小朋友到退休老人都愛“尋寶”家園 如同以往多次夜游,集合常在晚上7點時分,“一茶書房”所在的甲第巷88號——巷子得名,源于唐代泉州歷史上第一位進士歐陽詹,“開閩中甲第之先河”。 “我買了醋肉、炸地瓜片。”“我帶了車輪餅。”正所謂逛吃逛吃,一行16人,就在泉州小吃的分享中開啟旅行。 一條不長的甲第巷,104號是清代進士、著名書法家莊俊元故居,旁邊的小巷曾被叫做“留府巷”,是南宋“三朝元老”留正故居里的通道。緊鄰的106號,走出了中國有機化學的先驅莊長恭院士。斜對面95號,既是歐陽詹故居遺址和紀念館,也是泉郡甲第宮,供奉福建四大地方神明之一保生大帝。 西街西段,基督教泉西堂由閩南古大厝翻建而來,夜景燈勾勒出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情。教堂鐘樓上從羅馬購入的鑄鐵大擺鐘,每個周日仍會響起延續近百年的洪亮鐘聲,讓大家神往不已。 孝感巷內,24號是明代理學家蔡清故居,御賜牌匾、雕梁畫棟的古大厝內仍有后人居住,他們以泉州人特有的好客,和夜游的“不速之客”閑話古今。數步之遙的30號,就是陳克忍珠繡傳習所。歷史與當下、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里交融生輝。 曾井巷內,狀元井至今留存。宋時,泉州龍山衍派一門四相一狀元,人稱“曾半朝”,狀元曾從龍據傳就出生在這口水井邊。離此不遠的民居前,一位年輕父親正逗弄小兒,不知可懷望子成龍的心愿。 照夜白咖啡廳、閑于酒館、喚山生活集行舍……小巷內出現的新業態,在古早味里煥發新形象、注入新活力,讓大家感到新鮮、涌出期盼。 一路隨意行走、一路佛系邂逅,一路隊伍也在不斷發展壯大——8時許,操持完一家老小晚餐的家庭主婦來了;8時30分,“海歸”媽媽攜著完成作業的兩小兒來了;8時45分,上完南音業余興趣課的“打工人”來了。“今晚的20多人里,有幼兒園小朋友,也有退休老人。”李以健說,“寶藏泉州”的家園里,每個年齡段的泉州人,都可以開始和繼續自己的“尋寶”之旅。 驚喜偶遇 真誠勉勵 “我們一起為世遺泉州做點事” 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獲評世界遺產。世遺時代的泉州人,在如他們的祖祖輩輩一樣守護泉州之外,還能做些什么? 這個問題,李以健在探索。在撰文梳理推介基礎上,他開設了“泉州四時好風光”視頻號,已拍攝發布泉州文化遺產點相關視頻近400期,還不辭辛苦把視頻搬運到B站等各平臺,以求最大限度推介泉州。夜游團也在探索,“海歸”媽媽蔡嬌虹說,上小學和幼兒園的兩個孩子從小來熏陶熏陶,長大了才能講好“泉州故事”。已將自己看作泉州人的青馬,這次把正在泉州旅行的好友——紀錄片導演許博邀來一道夜游,讓他發現全天候的泉州之美。 夜色中,行走在繼續,思考和討論在繼續,肯定和勉勵也撲面而來。“你們這可是在為宣傳推介泉州做一件大好事。”孝感巷拐彎處,原市政協委員陳篤恒和太太正例行遛彎,一見到夜游團就給予褒揚。他是泉州知名文史學者、被譽為“泉州通”的陳泗東先生之子,退休后搬回位于平水廟的老宅,專注整理其父的文稿、書信,為泉州文史研究持續出力。“有時間歡迎大家到我們家玩,看看老宅古樹、拍拍宣傳視頻。”他熱情邀約并希望,把共同的世遺泉州推介給世界。 蔡清故居內,蔡二叔同樣盛情殷殷。“從幾年前開始,我們蔡清后人恢復了中秋傳統禮俗,全族老老少少都穿著統一服飾,到祖廳前參加‘燒塔仔’等活動。離中秋不到半個月了,你們到時一定要來看熱鬧。” 夜已深。紅磚厝墻頭,薜荔果青青,老街巷拐角,三角梅艷艷,天上云層如紗,飄過奉圣宮、泉西堂、東西塔,泉州小吃滿煎糕的香味在晚風里傳了很遠很遠。這里是泉州——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遺產。 (記者 孫燦芬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