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城鎮地處永春縣城,是永春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近年來,桃城鎮以“農村建設品質提升”為抓手,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大力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健全完善農村垃圾處理、全面完成農村污水處理、深入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多舉措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的短板。其中該鎮的南星社區更是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實現人居環境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考評君去考評過4次,成績可都在90分以上呢,來和小編一起來欣賞欣賞社區美景吧。 一、三項機制實現村莊華美蛻變 (一)網格“五包”。村干部、網格員主動學習宣傳美麗環境共同維護的新理念,實行鎮掛鉤領導包片區、駐村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組、黨員包戶、農戶“門前三包”的網格化管理制度,提升群眾對人居環境整治的認識。 (二)清新保潔。加強保潔員隊伍建設,按照1/500的標準配齊保潔員,落實配套補助衛生經費,明確保潔員最低工資標準。深入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嚴格保潔員日常管理、考核,配足配齊垃圾桶、垃圾運輸車等收集、轉運設施,做到垃圾日產日清、轉運及時、處置到位。 (三)攜手共建。制定村規民約,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讓群眾自覺參與人居環境提升行動。同時結合鄉風文明行動,深入開展“美麗庭院”、“人居環境紅黑榜”等活動,推廣綠化美化的好典型、好經驗、好做法,潛移默化引導、教育群眾。 小機制看起來平凡無奇,但真心落實起來卻能在鄉村管理中出奇效。 二、試水社區雙修助推人居環境提升 (一)做活水文章。一是打造重綠色生態的河流,通過“治污水、防洪水、涵養水、凈化水、美化水、利用水”六水同治,創建城郊微小流域生態治理樣板工程。沿溪生活污水收集率達100%,水質由原來的劣五類提升到三類水,昔日的臭水溝變成了如今的“桃花源”。二是打造有鄉愁故事的河流。注重柔性治水,保留河道原生態,采用“社區雙修”理念推進環境綜合整治。對河道藍線范圍內的豬圈禽舍進行清退。同時注重保留“能讓人留下的記憶”,譬如一顆大樹、一塊大石頭、一間老房子、一座古橋等,留下點滴鄉愁。三是打造能致富造福的河流。實施雨污分流,將生活污水統一收集接入市政污水管網,對全社區進行自來水管網規劃建設,原先家家戶戶雜亂的山泉水管道被自來水替代,溪水可接引入河道,防止河道斷流現象,做好“水再現”文章。 (二)美化新家園。南星社區本著“菜園也是一種綠化、舊物也是一種資源、花小錢多辦事”的整治理念,先行先試,主動作為,充分利用廢棄的建筑垃圾砌筑景觀小品、美化居民菜園四邊坡等,因地制宜打造鄉村振興旅游線路,既美化村容村貌,又實現廢物再利用。 (三)公廁無小事。針對農村公廁管理中的“臟、亂、差”現實問題,設置農村公廁管理制度牌、所長牌等,規范農村公廁管理制度。規范農村公廁日常保潔作業內容,落實巡查機制,采取“縣監督、鎮考評、第三方考核、綜合考評監管”相結合,同時與生態環保相結合,注重美化公廁內外環境,使公廁外觀、色彩設計與周邊環境相協調,利用綠化進行軟隔離,增設休閑桌椅方便如廁群眾。 (四)引入新業態。先是建設生態岸道,在不破壞原有景觀的基礎上進行植綠、培綠,創作一些綠化美化小品,使建設項目與原有景觀充分融合,豐富精品村內涵,吸引人氣。緊接著打造旅游線路,充分利用原有各山體景觀、小水電文化、古棧道、古石橋、流水洞、鷹嘴岸等自然景觀,建設登山步道、觀魚溪谷、桃花山公園,同時又充分利用社區現有水生態資源,引進業態建設水滑道及七彩滑道項目,發展鄉村旅游,推動鄉村振興。 (五)激活內生力。一是引入地方文創。通過利用閑置舊房,創建泉州市大師創客工作室、陶瓷工藝藝術展示、知青驛站、咖啡茶吧等文創園,豐富農民書院和暑期文藝展示,致力打造享譽福建的“水美花園驛站”。二是發展特色旅游。流轉閑置古厝、建設精品民宿、荔枝體驗園、水上樂園、兒童體驗公園等,同時與其他旅行社團隊合作抱團經營,增加社區集體經濟收入。 南星社區高度重視美麗鄉村的文化挖掘,對古厝進行修繕,展示本村歷史文化,留住了鄉緣、鄉魂、鄉愁,并配套做好周邊環境整治及美化硬化工程,還拍攝南星社區《鄉村振興,“青”力而為》短視頻。南星鄉村美麗“蝶變”只是永春縣桃城鎮人居環境整治的一個縮影。該鎮緊盯“鄉愁故里、宜居桃城”目標,持續推進村莊清潔行動、美麗庭院創建,擦亮人居環境底色,一幅“村美、景靚”的美麗畫卷在永春桃源大地上徐徐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