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遷按下“快進鍵” 加速打造濱江商務居住綜合區 在黃金地段征收約1518畝地,難;涉及3個社區1161宗民房,難,難;讓109家企業自愿搬離,難難難! 記者獲悉,“抓征遷交凈地百日攻堅”行動期間,豐澤區東海后埔片區改造項目延續去年年底征遷首日簽約率近三成的如虹氣勢,按下“快進鍵”,用干勁巧勁破解一個個難題——新增簽約138宗,拆除房屋343宗,把簽約總數提升至1226宗,簽約率96.54%。 從老舊漁村到濱江商務居住綜合區,后埔片區實現藍圖,指日可待。 成立工作專班 用巧勁破解“企業征遷難” 后埔片區改造項目涉及東海街道后厝、后埔、濱城3個社區,需要征收拆遷房屋(民房)1161宗,房屋(企業)109家。征收拆遷過程中,項目指揮部立足實際,建立一套高效有力的指揮部運作機制,嚴格把關作出征收決定需具備的法定要件,持續優化內部審核流程,一把尺子量到底。目前,各項工作進展良好,項目10個地塊中的濱水住宅區地塊已凈地,后厝安置、步行街地塊房屋正在加強拆除,后埔安置、緯五路、東濱路、經八路、產業園、高端酒店、幼兒園地塊正在加快推進掃尾。 然而,企業房屋的征收,比民房的征收還要難。東海后埔片區征收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陳雅斌坦言,后埔片區交通便利,毗鄰泰禾廣場,靠近市行政中心,許多企業在此扎根多年,規上企業就有8家,運營良好,主動愿意搬離的寥寥無幾。采訪中,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企業負責人說,企業搬遷,不僅僅是搬離中心市區這么簡單,還要統籌考慮搬遷新址、員工安置、客戶需求和企業發展規劃等,“說實話,我們在這里20多年了,客戶已是熟門熟路,搬走之后,未來會如何,一切都是未知數。” 企業意愿不強、證照不齊、不配合……種種難題擺在面前,但再難,也要迎難而上!對此,征收指揮部成立企業工作專班,由區委副書記任組長,相關區領導任副組長,區自然資源局、教育局等職能部門和東海街道、泉秀街道等人員納入其中。 大家咬緊牙關,只爭朝夕,擰成一股繩,攻堅難“啃”企業征遷——相關區領導帶隊走訪、溝通,深入了解企業搬遷過程中遇到的“新用地審批”“歷史遺留”等問題和困難,有針對性地開展各項幫扶措施,為企業提供暖心服務,以服務促征遷。經過嚴密部署和艱難談判,在集中攻堅階段,指揮部一舉攻下了42宗。“還沒攻下的企業會更難,但我們不怕,將進一步倒排工作任務,加強會商、逐宗剖析、強力推進,盡力爭取轄區企業對片區更新改造的支持,盡早完成交凈地任務。”陳雅斌堅定地說。 保留名人故居 延續城市歷史文脈 后埔片區改造項目的征收范圍內有兩幢名人故居,分別是曾式冕故居和丁馬成故居。 前者,是豐澤區不可移動文物。據史料記載,曾式冕清乾隆年間曾任河南開封六合縣縣令。其故居1995年翻修過,目前曾式冕的后人曾國瑜和母親住在里面。后者,是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已有70多年歷史。丁馬成原籍福建泉州東海鄉,是新加坡南音革新史上的先驅,新加坡政府還曾授予他共和國文化獎章。 此次征遷,其后人憂心忡忡,擔心這兩幢古建筑被拆除。記者采訪時,有幾位長者向記者講述了故居不可拆的理由。“兩個故居都是文物,將整幢保留,不會拆除!請你們放心!”隨行的征遷人員耐心解釋道。 “前期摸底時,我們摸排出50年以上房屋20多幢。經過文物專家鑒定,決定完整保留曾式冕故居和丁馬成故居,其余的則保留完整構件,以待回收利用。”陳雅斌說,保護珍貴歷史文化遺產,延續城市歷史和文脈,是每個市民義不容辭的責任,征遷工作更不例外,“一些名木古樹,我們也保護起來了。”此舉,也得到許多征遷戶的點贊。 為了更便民,該指揮部還設立法律服務點,豐澤法院、司法局定期派出工作人員駐點辦公,幫忙化解群眾可能會遇到的繼承、分家析產、房屋買賣、土地承包及經營等矛盾和糾紛。“有了‘法律管家’,項目更能依法有序推進。服務點目前已接待來訪咨詢群眾400余人次。”陳雅斌說。(泉州晚報記者 吳麗嬌 通訊員 鄭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