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4月8日(本網記者 施遠圻)“什么時候隔離期結束?”“住在隔離點,太想家人,睡不著。”疫情期間,被送往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的隔離人員,難免會產生緊張、焦慮、孤獨、失眠等情況。這些問題,該怎么緩解? 為此,安溪縣委文明辦、團縣委聯合組建一支由62名具有心理學、社會學等相關專業背景的志愿者組成的心理關懷志愿服務隊,對入住安溪縣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的近千名隔離人員開展線上心理疏導關懷志愿服務,緩解他們恐慌、焦慮的情緒。截至目前,志愿者們共溝通服務隔離人員近一千人次,幫助協調解決問題200多條。 志愿者林玉川電話了解隔離人員情況。 受訪者 供圖 發揮專長 62名志愿者提供暖心服務 “我們3月30日上午便發出招募令,得到來自各領域的心理關懷志愿者的積極響應,當天下午便完成招募,這支隊伍共有62名志愿者。”安溪縣委文明辦副主任鄭堅強介紹道。當天晚上,安溪縣委文明辦、團縣委組織志愿者們進行線上培訓,提出工作要求,并交代相關注意事項。 根據安排,每名志愿者至少掛鉤十名隔離人員,志愿者需每隔三天主動與隔離人員進行電話連線,及時發現隔離人員的心理狀況和生活訴求,為隔離人員提供心理疏導和情感支持,變“隔離”為“陪伴”,防止恐慌和焦慮情緒蔓延,讓他們在特殊時期也保持樂觀的心態。 此外,隔離人員如通過電話、短信尋求幫助,志愿者需及時給予相應幫助。如無法解決,根據問題及時反映給疫情防控指揮部或各個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的相應負責人,盡可能幫助他們平穩地度過集中隔離期。 “疫情期間,我也希望發揮自己專業知識,盡可能地幫助隔離人員們,緩解他們緊張、焦慮的情緒。”安溪縣鳳城中學副校長林玉川告訴記者,看到招募令后,他便主動報名參加。自從成為心理關懷服務隊的一員,每天晚上林玉川都會花時間瀏覽相關新聞資訊、了解疫情防控最新要求,以便為隔離人員解答。 志愿者鐘江林通過電話與隔離人員溝通。受訪者 供圖 線上答疑解惑 緩解隔離人員心理焦慮 “親切”“溫和”是林玉川通過電話給隔離人員留下的第一印象。原來作為志愿者,林玉川覺得第一通電話很重要,需要與隔離人員拉近距離,才能讓他們敞開心扉地聊。所以在遇見泉州本地人,他會跟對方講閩南語,遇見外來務工人員,他則會了解對方來泉州工作幾年、家鄉是哪里等家常話。 來自貴州的小吳是林玉川的服務對象,疫情期間,因無收入而發愁,他通過短信找到林玉川尋求幫助。林玉川當即反饋給疫情防控指揮部,問題經協調也得以解決,在后續的聊天當中,小吳心情都很愉悅,再無表現過焦慮。 市民王女士入住隔離點后,因擔心家人衣食起居問題,而無法入睡,她將自己的情況告訴了與其對接的志愿者鐘江林。“得知王女士的情況后,我先是對其進行勸解,告訴她要放心,然后在電話中通過漸進式肌肉放松訓練,使其身心得以放松。”鐘江林告訴記者,幾個晚上下來,王女士的睡眠質量有所好轉。 作為心理關懷志愿服務隊的其中一位組長,鐘江林需要協調帶領組員共同做好志愿服務,盡可能疏解隔離人員的心理恐懼、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他說,每次聽到隔離人員在電話中放松的笑聲、以及在短信中“笑臉”表情,志愿者們都非常開心,也希望疫情能早日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