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的創作離不開理性的思考。掌握材料的屬性,是李長春柴燒藝術的密碼。在李長春看來,作品的組成元素與中國千年傳統文化息息相關,一件柴燒作品的基本元素,可以用金、木、水、火、土五行進行分析與梳理。 金,是陶土中的微量元素。柴燒的陶土取自不同的山頭,每個地方的陶土特點性質不同,均含有鐵元素和其他微量元素。在窯爐內連續的燒制過程中,這些元素在高溫下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器物古樸自然的風格特征即是鐵元素被還原出來的表征。 木,是大自然的饋贈,每一種木頭都有自身獨一無二的纖維結構和油脂屬性。李長春的柴燒過程,使用的木料多達七八種,有松木,有竹子,有黑檀,有龍眼木……這些不同種類的木頭在不同溫度下的巧妙搭配運用,因密度、油脂、燃燒值、燃燒曲線時長、落灰狀與落灰色彩等方面存在的極大差異,也因此產生了出窯色彩的微妙變化。 水,則與燒窯的天氣、濕度和窯爐的氣氛有關。通常在古代,下雨天是不燒窯的,但雨天燒窯,水蒸氣會在坯體上形成類似灑金的效果。灑金是可遇不可求的一種效果,是增加作品美感的有效方式,賦予作品脫俗之美,猶如銀河一般。歸根結底,這是膨脹系數的反應和表現。在燒制作品時,將水加入其中,水分子會瞬間膨脹1700倍,從而形成不同的灑金之美。 火,即溫度的變化。火焰燃燒的溫度和火焰走向是飄忽不定的,焰心和邊焰的溫度不同,溫差較大。完全燃燒后的木材灰燼重量極輕,隨著熱氣流動飄散。當溫度達到一定的高度時,木頭灰燼發生熔融變化,形成直線或流線式的痕跡,與坯體上的泥料物質發生化學反應,使不上釉的作品呈現出自然灰釉的效果之美。 土,即柴燒作品最基礎的元素——陶土。每一種陶土的礦物元素、結晶結構分子都不盡相同。不同的陶土經過一定的比例調配之后,經過揉捏融合,經歷高溫自然產生一定的變化,再經過五天五夜的燒制,呈現出多元而獨一無二的美。倘若配比不當,則容易出現生燒、過燒而導致成品率低下現象。在李長春看來,土是作品的骨,經過火的淬煉賦予作品靈魂,正是土與火的藝術,形成了柴燒的完美閉環。 李長春恰恰又是完美掌握了這五行要素,讓它們充分融合又相互作用,產生出或樸拙、或絢爛、或粗狂、或細膩的繽彩紛呈,這也正是柴燒藝術的魅力。 李長春和他的團隊多年的努力結出了碩果,李長春柴燒在全國柴燒界名聲鵲起,成為柴燒市場的新寵,琨臻文創園現在為國際陶瓷創作大師、中央美院等院校的創造實踐基地、廈門大學“陶瓷科研基地”“實訓基地”、集美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實訓基地”。其工作室曾獲得“十佳窯口”“非遺傳習體驗館”“柴燒陶瓷工作室示范點”等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