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品質,建設生態新城 “清水一灣舞白鶴,兩岸風光映桃源。”余光中先生筆下的永春縣城,盡顯一座千年古邑積淀下,厚重文化融合現代城市的清新別致展現出的無限風采。 “漫步于桃溪兩岸的慢道,穿行在各具特色的街區,與城市喧囂相伴的,是寧靜和恬適、深沉和典雅,聞香、品茗、練拳、嘗醋,別有一番風味。”入住永春的林先生連連夸贊這里宜居宜業的慢生活。 永春,古稱“桃源”,公元933年置縣,已有1089年歷史,素有“萬紫千紅花不謝,冬暖夏涼四序春”的美譽,獲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典型示范區等國字號殊榮。 “城市有氣質,生活才有品質。”下一步,永春將立足實際、精準定位,全力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優化公共資源配置,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完善市政設施,提升公共服務,增強綜合承載能力,不斷擴大農民到縣城就業安家規模,改善縣城居民生活品質。 在此過程中,永春將堅持“以產興城,以城聚產”,立足大城關遠景規劃,深入實施“東拓西進”戰略,東西并進,兩翼齊飛,全面整合縣城區域和周邊鄉鎮資源,依托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加強中心縣城和蓬壺、達埔兩個副城之間的聯通,撐大城市框架,力爭把縣城面積擴容至60平方公里,把永春打造成為別具一格的生態型新城。其中,東拓方面,以近萬畝的工業園區為主導,建設標準化示范園區,全速推進城東片區改造,配套建設一中長安分校、城東體育公園、大型城市綜合體等項目;西進方面,通過橫七線項目貫通,將魁星書院、鳳美溫泉、達埔香都、天沐溫泉等景點串點成線,同步抓緊沿線的文旅、物流、商貿等三產業態規劃布局,打造暢通主副城區經濟的產業連綿帶。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如何把這一特質融入永春縣城建設中?永春立足生態縣定位,尊重生態人文,遵循特有山水城市肌理,延展山體脈絡,滲透綠色生態,將山色引入城區,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構建“一條藍帶,一條景觀風貌軸,四類風貌分區,多個節點”的城市格局,突顯閩南僑鄉、現代城市、現代工業、生態休閑等具人文底蘊的風貌特色區域,結合主要通道沿線、門戶形象節點、綠化景觀節點、公共活動節點和山體綠心景觀節點,塑造富有永春特色的山水空間和城市景觀。 此外,為進一步提升城市顏值和品質,永春縣將著手實施“綠滿桃源 生態永春”三年行動,推進“百姓園林、山水園林、文化園林+門戶廊道”建設,力爭到2024年底,全縣新增城市公園綠地36公頃,新建園林景觀路2條以上,新建、改造綠道45公里,新增口袋公園45個以上,新增60處立體綠化,新建花海花田1處,新建花漾街區3個,建設3條古驛森林風情廊道,植樹造林4萬畝,提升綠色村莊15個,新建鄉村公園5個,進一步提高城市園林綠化水平和景觀品質。 “強產業、興城市”雙輪驅動下的永春縣,正全面優化城鎮空間布局,構建生態、生產、生活“三生一體”格局,打造以人為核心的生態型新城。(康慶平 心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