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編技藝工序繁多復雜。黃勇專 攝 東南網7月4日訊 莊嚴古樸的家廟內,幾位古稀老人蹲坐在矮凳上,長短不一的竹篾在老人們手里來回穿梭,陽光從天井斜射進來,一張張黝黑的臉上寫滿了堅毅、滄桑和滿滿幸福感,不一會兒,竹編產品雛形初現,或簸箕、或竹筐、或牛嘴籠、或小背簍…… 近日,在惠安仕尾村鄭氏家風家訓館,暖陽映射下的竹篾在老人們手里自由游走,讓到場的攝影師情不自禁按下快門,定格住一個個精彩瞬間,揭開當地傳統竹編工藝的塵封記憶。 據介紹,村里的竹編技藝在明朝初期就已存在,清朝以后,竹編開始盛行,工藝也得到全面發展。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竹編技藝得到蓬勃發展,當時鄉村周邊資源豐富,竹鞭密布,需要時砍下竹鞭,切成條片,編織成各式農具或存儲器物,使用頻率和使用價值極高,是其時惠安老百姓家庭必備之物。 據了解,早期的竹編技藝都是通過師傅帶徒弟的形式代代相傳,延續至今的。不少村民依靠這門技藝,游街串巷,上門加工,賺取微薄收入,成為養家糊口的主要經濟來源。那一時期仕尾村的竹編制品幾乎遍布惠安縣各個角落。 當地竹編制品老藝人表示,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塑料制品慢慢替代竹編制品,使仕尾村的竹編技藝面臨失傳,急需加以搶救性保護。 |
相關新聞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