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華鄉東坑村村民圍坐在一起通過手機查看村務公開情況(李春梅 攝) 監督無“微”不至 基層矛盾越來越少 “有必要買這么貴的椅子嗎?是不是為了享受?”2021年10月,一張擬購置20張辦公椅、單價900多元的“小票”在官橋鎮燎原村的小微權力信息化監督群公開后,一名遠在外地的村民提出質疑,引來不少村民附議。 見此,鎮里的掛村領導立即喊停,鎮紀委隨即組織核查,發現情況屬實,提出暫緩購置意見,要求該村控制在500元以內的標準進行更換再報支,并對該村黨支部書記龔某進行批評教育。 隨后,鎮紀委在群里反饋核查意見,該村也將擬重新購置辦公椅的“購銷清單”進行再公開,不少村民在群里點贊。 “多虧有了這個監督群,多虧了村民的監督,不然可能就得‘挨板子’了。”新當選不久、對相關規定還不了解的龔某,對差點釀成錯誤,既心有余悸又感激不盡。 過去村里事務可能幾個村干部說了算,如今村民對村級事務有了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去年8月,尚卿鄉某村在群里公開上月財務收支后不久,鄉紀委就收到了反映該村村干部用村民自籌資金建造交付使用的擋土墻工程項目虛報村財支出8萬多元的違紀問題信訪件。經查,群眾的舉報屬實,2名村干部被鄉紀委立案審查。 “我們把群眾‘能知道、能參與、能監督、能滿意’作為評判標準,不僅撬動了群眾監督的‘神經’,也讓村干部不敢放肆,對這種接地氣的監督方式也從排斥到接受。”安溪縣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不少村干部坦言:“以前你做得再好、一點私心都沒有,群眾可能也不信任,現在做事更安心了。” 一組對比數據印證了監督群帶來的變化:同2018年換屆相比,安溪縣紀委監委受理涉及村干部的信訪件,2021年下降60.22%,其中,檢控類初信件下降47.79%,有409個村實現“零信訪”;全縣村干部違紀違法涉案人數,2021年下降31.15%,大部分違紀違法事實發生在微信公開監督群推行之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