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營 東南網8月2日訊(本網記者 陳詩婷 實習生 汪梓裕)泉州職業技術大學二期建設工地上,年近七旬的吳金營正盯著施工中的每一個細節,皮膚被盛夏的陽光曬得如同黑鐵。為了讓工人把想法貫徹執行到極致,他堅持每天早上7點到建設工地視察,一站就是好幾個小時。 1953年,吳金營出生在晉江圍頭。作為參戰士兵,他奔赴前線,為國效忠;退伍之后,他興辦實業,致力科研,并提出了三十年建成高校的目標,辦學為民。雖然已近古稀之年,但吳金營的身體依舊硬朗,后背依舊結實。 “不追求什么,就是追求一種人生的價值,幫助更多的人。” 為國盡忠,奮戰沙場 吳金營說,他是從小在炮聲里長大的。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金門炮戰一觸即發,圍頭村成為主戰場。作為民兵隊伍中的一員,吳金營的父親積極參與戰斗,先后榮獲一、二、三等功7次,更直接將生命獻給了國家,是名副其實的戰斗英雄。 1970年,吳金營入伍后即出國作戰,延續了父親的使命。那個時候不能寫信,家里人都不知道隊伍要去向什么地方,什么時候回來。就連吳金營自己,也不知道以后能不能回得去。 經過邊境時,他看到了烈士陵園,那里埋葬著數不清的愛國英雄。但吳金營并不害怕,而是以他們為榜樣。他堅定著“寧可前進一步死,決不后退半步生”的信仰,哪怕是自己今后亦有可能長眠于此。 戰爭無疑是殘酷的,紛飛的炮火毫不留情地帶走了不少同行戰友的生命。在援越戰爭期間,吳金營無懼飛彈,勇敢作戰,期間兩次負傷,四次立功,被授予“全軍戰斗英雄”的榮譽稱號。 除了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吳金營也有著相當精明的頭腦。兒時喜歡動腦筋、搞小研究的習慣,讓他在危難面前,多了幾分考慮與思量。雙方實力相差比較懸殊,他深知要想獲勝,只能智取。 “敵軍的設備都比較先進,也容易發現我們。”為此,吳金營想出了很多招數加以應對。他記得有一次,為了掩護己方陣地,就索性把和炮管一樣大的樹木砍了下來,涂上瀝青,立了起來,做好偽裝。深知敵方狡猾萬分,吳金營在偽裝時特意賣了個破綻。敵方果然上當,對著假的陣地一頓狂轟濫炸,濺起的沙土四處迸射,真正的陣地則幾無損傷。 “他們都說我喜歡搞研究是比較好的,可以保證軍隊戰斗力的存在,我們連隊受傷亡也是相對比較少的。”吳金營沉默少頃,仿佛回憶起了那段鼓搗槍支大炮的歲月。他所在的部隊從來沒有為戰爭器械出問題而操心過,因為有吳金營在。在戰友們的眼里,這名炮工,就是“智多星”,就是定心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