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在全國中小城市百強排名中晉位至第15位,陸域面積僅16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達4287人/平方公里,在所有縣域中遙遙領先。從城市發展的歷史看,人口密度不是城市化的上限,城市的治理水平才是上限。 面對民營經濟高度發達,各類要素高度集聚和各類空間復雜多元的市況民情,愛拼敢贏的石獅究竟是如何走出一條縣域社會治理的新路呢? 五在石獅 從“引得來”到“留得住” 日前,《第一財經》官微一篇關于中國縣域人口密度榜的文章,引起廣泛關注。據其根據各地公布的人口數據梳理發現,作為縣級市的石獅,人口密度高達4287人/平方公里,在全國所有縣域中遙遙領先。為什么石獅能吸引這么多人來?我們不禁發問。 追溯歷史,我們依稀可以聽到“蒼官影里三洲路,漲海聲中萬國商”,這是宋元時期的石獅商業繁榮盛況;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有街無處不經商,鋪天蓋地萬式裝”,這是改革開放初期的石獅時尚服裝產業…… 時間可以改變很多,但是褪不去刻在城市骨子里的商業基因。這種開放包容、愛拼敢贏的商業氛圍,或許是新時代石獅成為近悅遠來活力之城的解碼之匙。 人以產聚,城因業興。用數據說話,通過以下幾組數據,我們能看出“創在石獅”釋放出強大吸引力。 作為主導產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石獅已形成涵蓋紡織原料、紡紗織布、漂染整理、成衣加工、輔料生產等領域的完整紡織服裝產業鏈,擁有8000多家紡織服裝及配套行業企業。 厚實的產業基礎,促成了電商產業的成勢。目前,石獅已擁有超4萬個電商賣家、20個超千平方米的直播基地(獅城眾創基地超萬平方米),淘寶鎮覆蓋全城,電商從業人員超20萬人,成功打造出“超千億規模的電商網紅區域中心”。 紡織服裝和電商產業之外,石獅的機械裝備、海洋食品、港口物流,乃至光子信息等新興產業,近年來也均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共同推動城市GDP從2012年的494億元增至2021年的1073億元,在全國中小城市百強排名中晉位至第15位。 近來,隨著市場采購貿易試點、預包裝食品出口試點兩個國家級試點的落地,讓更多人“在家門口做全球生意”的夢想照進了現實,也讓石獅創新創業的土壤更加“肥沃”。 在興商強市、以貿帶工、貿工聯動的發展模式下,近十年來,石獅市場主體從1.23萬戶增至15萬余戶。 產業集聚的背后,是大量的人力資源競相涌向石獅,這或許就是石獅人口密度高達4287人/平方公里的緣起。 對于一座城市來說,“引得來”大量外來人口是一種本事,“留得住”更是一種難得的智慧。 精美宜居的人居環境、“來了就是石獅人”的同等待遇、高性價比的住房市場與保障體系,讓許多新石獅人安心“住在石獅”;琳瑯滿目的時尚商品、包羅薈萃的舌尖美味、山海人文的“世遺之城”,更是吸引了四海游客慕名前來“購在石獅”“吃在石獅”“游在石獅”…… 如此種種,皆是石獅從“引得來”到“留得住”大量外來人口的取勝法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