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這里的廁所改造完成后就沒有異味了,看起來干干凈凈的……”在洛江區河市鎮河市村村口,晨練的老人們在大榕樹下休憩,說起村里幾處公廁的改造,大家紛紛豎起大拇指“點贊”這項民生工程。 據了解,這幾處公廁皆按一級農村公廁標準進行改造,除了配置智能雙標除霧鏡、全自動感應烘手器、自動感應沖水馬桶、無障礙廁位呼叫器等設備,還特別設置第三衛生間,人性化的細節設計便民又暖心。 “之前的公廁比較老舊,影響村容村貌。我們向市、區兩級申請了補助,按照一級農村公廁的標準來改造。現在已經改造好了,周邊群眾使用起來更便利了。”河市鎮城管辦負責人黃雅松介紹。 與此同時,位于馬甲鎮潘內村的一座農村公廁也即將完工。新建廁所的地面墻面鋪設了美觀易清潔的瓷磚,便池、水箱、洗手池一應俱全。該公廁在設計上重點突出閩南民間傳統建筑風格,即紅磚外墻、紅瓦屋面,整體造型及外觀既古樸又整潔,讓公廁不僅予民“方便”,也成了美麗鄉村建設的一環。 小廁所關系大民生,也折射出一地的文明程度。近年來,洛江區嚴格按照省、市工作部署要求,制定《洛江區進一步推進“廁所革命”行動實施方案》,加強規劃引導,提升建設品質,形成長效管理和考評機制。同時,在推進農村改廁工作過程中,洛江區嚴格執行國家、省、市關于農村廁所建設現行標準,嚴格選聘施工隊伍,統一施工方式,考核施工質量,減少遺留問題,確保高質量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泉州晚報記者龔翠玲 通訊員郭曉玲) |
相關新聞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