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縣第五實驗小學開展志愿服務活動 學校 供圖 東南網12月6日訊(通訊員 李書川)“我校以‘書囊’文化的重塑為基點,以‘三立(立德、立身、立學)課程’的重構為重點,篤定‘抓習慣就是立長遠’的思想,在‘學習效率提高、行為效能提升、勞育效益提增’三點上發力,綜合施策,協同運行,力求效率最大化、效能最優化、效益擴大化,讓好習慣之花開遍校園內外,以此成為建設品質校園的新引擎。”德化縣第五實驗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涂培坤表示。 黨員志愿者為低年級的學生進行“把脈” 學校供圖 多措并舉,培養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養成功夫在平時、關鍵在基礎,低年級顯得尤為重要。”學校教科室主任蔣秀華表示,學生一進校園,就要盯緊低年級學習習慣養成這一著力點,匯聚各方力量施加影響,早教育早受益。為此,學校專門舉行“低年級學生學習習慣培養咨詢”專題講座,對老師和家長系統培訓和指導。同時,落實“三進”推動“雙減”有效實施。 老師進家庭。連日來,老師們走村串戶,開展“點對點、面對面”家長點單自助式、學校派單式家訪,走進家庭,走進孩子們的生活,有針對性地與孩子們及家長深入交流,進行習慣培養咨詢,家校攜手共同抓好學生學習習慣。 黨員進課堂。以“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為載體,黨員志愿者深入課堂,利用班會課、午托、課后服務時間為低年級的學生進行“把脈”,從上課聽講習慣、作業書寫習慣、課后閱讀習慣等方面入手,通過發現問題、座談交流、答疑解惑等方式,深入開展學習習慣培養與輔導活動。 家長進校園。定期舉行“教學開放日”“校長接待日”,攜手探討家校共育、雙向共培策略。 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 學校供圖 多“尺”一舉,涵養行為習慣 舉好“文明尺”。嚴教育,引自律,廣泛開展“光盤行動、文明用餐”“做文明學生、建和諧校園”主題教育活動,強化學生日常行為導正,促進學生自理自律;小切口,大創建,規范學生校內、校外行為,小手牽大手,深化全國文明城市、市級文明校園創建;抓評比,促養成,以“紅旗班級”“文明班級”“文明處室”評比為內核,鎖定行為習慣養成基本盤。“‘讓文明成為習慣,讓習慣更加文明’,不只停留在口號上,更要落到行動上,全校師生上下齊心編織最美風景線,校園文明線日漸凸顯。”德化縣第五實驗小學德育處主任張秀煅說。 舉好“法治尺”。開齊開足上好《道德與法治》課,課堂學法,課外普法,邀請法治校長進校園舉行專題講座,打造法治文化墻,布置法治文化宣傳長廊,出法治知識黑板報,舉行親子法治知識競賽等,樹立學生“尊崇法治、維護法治、踐行法治”的思想。 舉好“監督尺”。組建學生、家長督導隊伍,強化雙重、交叉督查,對學生校內外行為表現進行全過程巡查、督導,觸角向學習生活方方面面延伸,用監督鏡子、好習慣的尺子映照、卡量學生,不斷深化、內化良好行為習慣養成。 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學校供圖 眾擎易舉,滋養勞動習慣 滴下的是汗水,收獲的是習慣,養成的是品格。學校以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為基點,全鏈條、多層次推進勞動教育,高高擎起勞動習慣養成這面旗。 實行“項目化、清單式、時間表”管理,每周把進階家務勞動項目通過班級微信群推送給家長,由家長在規定的時間督促、指導抓好每項勞動技能的培養與訓練,家庭一個不落下,力促家庭全覆蓋;利用校園內1000多平方米的勞動實踐基地,劃分成30塊不同勞動實踐區域,分至各個班級,由學生自主規劃、開墾、種植、銷售。每班利用每周的勞動課、午托、課后服務時間,每天至少安排2—4名學生到校內實踐基地動動手、流流汗,完整體驗生產勞動過程,達成“立體式”勞動實踐體驗。 開展環保宣傳、交通勸導、清理保潔、慰問幫扶等志愿服務活動,確保實踐全覆蓋;在家務日常勞動人人參與的基礎上,校園7097.79平方米綠地澆水、拔草、修剪,衛生間、公共區域、班級綠植角等方面的日常管理同樣劃分到班級、學生,確保學生人人參與班級勞動,實現學生全覆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