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2月8日訊(本網記者 薛逸群 通訊員 杜志鑫)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諸多非遺文化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輝。面對這些瑰寶,泉州市洛江區主動挖掘,多措并舉,十年來,在非遺傳承挖掘、保護、落地等方面成績斐然。 深入挖掘 非遺項目達30項 閩南大地,自古就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這片土地上,代表著閩南文化的非遺項目數不勝數。 例如泉州十音銅鑼鍛制技藝就極具代表性。據考證,泉州十音銅鑼鍛制技藝是由黃瑞臺研究發明的。這是一種閩南音樂所特有的樂器,主要配合南音“下四管”演奏。十音銅鑼鍛制技藝是一種僅于家族內部傳承的特種技藝,同時也是依附于民間音樂的發展而生存的特色手工技藝。其制作時的“刨、削、調音”工藝技藝獨特,采用南音的洞簫定音。2007年3月,泉州十音銅鑼鍛制技藝經泉州市人民政府批準列入泉州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同年8月,泉州十音銅鑼鍛制技藝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準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同樣作為閩南非遺文化的還有“泉州祭十班習俗”,“泉州祭十班習俗”是明代開始流傳于洛江本地區的民間習俗,至今已有463年的歷史。該習俗為了紀念嘉靖三十八年(1559)八月廿八日發生在福泉大路泉州琯頭路段,十班(十村)村民“衛鄉御倭”的英雄壯舉。多年來,“泉州祭十班習俗”不僅作為鄉土歷史教材,而且此習俗經過世代傳承,更具有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意義。2016年,“城東祭十班習俗(洛江)”獲評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22年,“泉州祭十班習俗”獲評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近年來,洛江區不斷加強非遺保護工作,堅持非遺保護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至2022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數達到8類30項。下一步,洛江區將不斷總結經驗,采取更加科學高效的工作方法,不斷挖掘閩南文化,將優秀的非遺文化保護好、傳承好。 多措并舉 加強非遺項目保護 能夠挖掘出非遺項目固然可喜,更為重要的是挖掘之后的工作。如何保護好非遺項目也是洛江區重點思考的問題之一。作為洛江區民間文學的“仙公山傳說”,既贊揚真、善、美,又鞭韃假、丑、惡,承載著閩南文化陶冶情趣和教化的作用,是泉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對于這樣的文化載體,洛江區采取多種措施予以保護。首先是利用文字、影像等進行收集;其次是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形成有效的保護體系;第三是認定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第四是建設生態保護區;第五是宣傳展示,讓更多的人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 通過以上舉措,洛江區在非遺項目保護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據“泉州祭十班習俗”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郭海清介紹,每年農歷八月二十八,遠遠近近的“十班”民眾,每家每戶都會備辦最豐盛的菜肴,端到“十班公媽”墓廟前,祭祀者執香肅立,虔誠而恭敬地祭拜面前的“十班公媽”神靈。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種民間習俗。 注重傳承 非遺文化進校園 挖掘非遺、保護非遺不是最終的目的,將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秀文化傳承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對此,洛江區不斷推陳出新,并通過非遺文化進校園等多種方式開展非遺項目傳承工作。在有著“中國音樂歷史的活化石”之稱的泉州南音中,所用洞簫比較獨特,選材十分嚴謹,要十目九節,一節兩孔,三目上鳳眼,五目上開孔,55到58公分。泉州南音樂器制作技藝(洛江)代表性傳承人杜志陽敢于創新,他制作的簫比傳統南簫多了2個發音孔,吹奏的音調更多,吹奏音域比傳統簫低5度,有利于延伸傳統南簫的低音區。此外,簫管有彎度,更方便人們演奏。簫的尾部也做了彎管處理,除了突出特色外,還可以讓聲音產生共鳴。 泉州妝糕人制作技藝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來源于中原一帶的“面人”,也稱面塑,為我國民間傳統手工藝品,歷史十分悠久。洛江區結合這項非遺的特點,選擇走進校園,他們邀請泉州妝糕人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面向學生開設泉州妝糕人制作技藝課程,并設立妝糕人傳習所,讓學生在課業之余更好地了解、學習家鄉文化,豐富課余生活。 非遺項目的挖掘、保護、傳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對此,洛江區有著清晰的規劃。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洛江區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用更加突出的非遺項目成果,為國家的文化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