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們與專業醫生在“時珍園”里學習中草藥知識。學校 供圖 東南網4月21日報道(本網記者 施遠圻)榕須可入藥、余甘子能生津止咳、馬尾松有祛風濕功效……在泉州市鯉城區第三實驗小學,與學生們聊到中草藥時,他們不僅能熟練地講出幾味藥,還能準確地說出其藥效,令不少大人贊嘆。 據了解,該校位于鯉城江南新區,毗鄰泉州市中醫院、江南醫院等兩所對中醫藥文化有較高研究水平的醫療機構。“我們不少學生家長在這兩所醫院從事相關工作,于是我們便結合兩所醫院的中醫藥資源,從2017年起將中草藥課程引入校園,在弘揚傳統中醫藥文化的同時,也豐富學生們的校園生活。”該校校長蔡小青介紹道,今年,學校還被評為第二批全省中醫藥文化教育試點學校。 編撰校本教材 帶學生認識常見中草藥 起初,中草藥課僅作為學校復興少年宮課程之一,在每周三下午面向少數有興趣的學生授課。生動的中草藥故事以及豐富的藥理知識,讓越來越多學生想要報名上這堂課,于是學校在2019年將中草藥課納入校本課程。 “在鯉城區科協以及學校從事醫務工作的家長們支持下,我們創編了《童心話本草》這套校本教材,這套教材共3本,適用于一至六年級不同年段。”學校副校長楊克冬告訴記者,教材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向學生們介紹中草藥趣事、常見的中草藥以及中草藥炮制學技術等知識。 |
相關新聞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