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育霖觀察茶葉狀況。泉州高速供圖 東南網4月28日訊(通訊員 李江霞 本網記者 陳詩婷)近來,春雨綿綿,泉州高速安溪感德所站內的鐵觀音制茶基地館里,卻是一派火熱場面。高速員工劉育霖正在用力搖青,手腕均勻運力之間,茶葉在籮筐內旋轉、碰撞、摩擦,鐵觀音的香氣逐漸漫溢出來。 “鐵觀音的制作步驟很講究,采摘、曬青、搖青、炒青、初揉、初烘焙……現(xiàn)在正是鐵觀音烘干的關鍵時期,每個步驟都不能出錯”。劉育霖耐心地向身旁的小伙伴講解鐵觀音制作時需要注意的事項。 在安溪感德所,甚至是在整個泉州高速,只要提到制茶,人們就會第一時間想到劉育霖。 2013年12月,莆永路段開通,劉育霖便隨著工作調動來到了安溪感德收費站,在中國茶葉第一鎮(zhèn)這片土地上,一扎根就是近十年,從新人成長為業(yè)務熟練、獨當一面的高速人。平日里大家都叫他“劉大師”,不管是收費業(yè)務的規(guī)范化,還是民宿管理的心得,他總能及時答疑釋惑,但其實,“大師”兩個字還潛藏著大家對他傳承非遺匠心的認同。 劉育霖在感德茶館泡茶。泉州高速供圖 鐵觀音是感德鎮(zhèn)的支柱產業(yè)之一,但是隨著近幾年社會的發(fā)展,許多年輕人外出務工,鎮(zhèn)上真正在制茶的年輕人越來越少。 如何把這些珍貴的天然茶葉轉化成農民可增收創(chuàng)富的經濟作物呢?劉育霖立足本職崗位,與所站同事一起通過泉州高速平臺開展茶文化宣傳。在他看來,要講好茶故事,首先要學會制茶。于是他積極助力感德所與當地村民溝通共建茶山事宜,在安溪感德所后山上租種了一小塊茶山,開始嘗試所站自己種茶制茶。 但他很快發(fā)現(xiàn)“單打獨斗”式制茶并不足以推動茶產業(yè)的發(fā)展,于是,他主動參與感德所站內的“鐵觀音制茶體驗館”的建設,打造了一個集種茶、制茶、品鑒為一體的茶文化交流展示基地。在這一過程中,劉育霖將本職工作與茶文化相結合,以匠心精神助力特色所站的發(fā)展,也實現(xiàn)了個人成長,讓茶文化隨著高速公路的發(fā)展越走越遠。 有了鐵觀音制茶體驗館,劉育霖時常會和茶農、制茶能手切磋茶藝,比茶論茶,經驗交流,組織技術攻關。以一種別開生面、生動有趣的交流方式,通過交流、研討、傳承、提高,讓安溪鐵觀音傳統(tǒng)制茶工藝沿著高速公路傳播得更廣、更遠。 鐵觀音的制作,需要歷經三大工序,十大階段,三十六小時,劉育霖認為,人生當如鐵觀音,需經得起搖,經得起炒,經得起揉,經此苦澀去,才能芳香顯、音韻明。身為一名高速人,更應該勤勉篤行,以奮斗者的姿態(tài),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在鄉(xiāng)村振興的實踐中追逐青春之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