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由泉州市委市直機關工作委員會、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聯合舉辦的“謳歌新時代 建功新征程”新時代泉州紅色故事征文大賽開展以來,受到廣泛關注,廣大作者紛紛聚焦黨的十八大以來泉州大地上涌現出的先進集體和英模人物,圍繞主題、踴躍投稿,用筆書寫泉州兒女們賡續紅色血脈、勇擔時代使命的生動實踐,用心描摹泉州人民奮發奮進、向善向上的昂揚風貌。 我們將陸續選登征集到的部分作品(不代表作品已入圍),帶領廣大讀者一起在文字中聆聽新時代實干奮斗“擔當者”、精神文明“踐行者”、生命安全“護航者”、泉州精神“傳承者”的先進事跡,感受“謳歌新時代 建功新征程”的使命擔當,進一步提振全市人民干事創業精氣神,為“強產業、興城市”雙輪驅動凝聚強大奮進力量。 本期推出泉州精神“傳承者”——陳少峰的故事《“尋親專業戶”為僑搭橋》 “尋親專業戶”為僑搭橋 南安市委宣傳部 黃瑜鵬 他是僑,一位倦鳥知還的菲律賓歸僑。 他是“橋”,20多年來多次往返海內外,為尋根心切的華僑們搭起一道連接他鄉與故鄉的橋。 現在,年過不惑的他仍然在義務為華僑尋親的路上奔忙,他就是“尋親專業戶”陳少峰。 陳少峰生在華僑之家,曾僑居菲律賓三寶顏市,現在已經回到故鄉南安市詩山鎮生活。二十年多來,他義務幫助僑胞們尋根問祖,幫助30多位鄉親找到親人和故土,成為鄉親口中的“尋親專業戶”。求助人中有第一代華僑,更多的還是華裔后代,其中不乏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得力助手侯西反的孫女侯韋美以及菲律賓著名僑領黃年榮等人。 “我還記得他們親人相聚抱頭痛哭時候的場景,真的很讓人動容。”說起為何走上幫助他人尋親的道路,陳少峰至今仍為第一次為僑胞尋親的經歷而感慨萬千。原來,他年少時曾在菲律賓三寶顏經營一家小店,因共同的社團與同鄉關系結識了同樣在此經營店鋪的陳老,兩人關系十分親厚,乃至成為無話不談的忘年交。 陳老也將自己的身世與陳少峰分享,他祖籍南安,20世紀40年代獨自下南洋謀生,成家立業后,為家庭奔波勞累卻再也沒能返回家鄉,也跟家鄉的親人們失去了聯絡。“那天,陳老很悲傷地跟我說,希望趁著還能走動,再見自己兄長一面。”陳老的愿望猶如一粒種子,在陳少峰心中的沃土里開始破殼,陳少峰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已經破土的種子盡快實現迎接陽光的那一刻。 2001年,年輕的陳少峰帶著陳老提供的信息回到兩人共同的故鄉南安市詩山鎮幫忙尋親,最終,他成功地在鎮上的鵬峰村獲悉陳老親人的的音訊以及在香港的詳細住址。事不宜遲,陳少峰馬不停蹄地幫助多年未曾出國的陳老辦理相關手續來到香港,與闊別多年的兄嫂成功團聚。 “那時候我才20歲,看到這樣的情景,讓我深深感到自己真的是做了好事。”看著陳老與闊別多年的親人相擁痛哭的感人場景,陳少峰心中不禁涌起一陣暖流。從此,他走上了義務助僑尋根之路。在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里,他或受人之托,或主動承攬,一直行走在義務尋親的路上。 陳少峰正翻閱族譜等資料,為僑親尋根找尋線索 陳少峰說,他身邊有不少僑胞都是長輩,很早就遠赴海外,在煙波浩渺之中失去音訊,與家鄉也漸漸斷了聯系。這些年來,許多年紀較大的僑胞都通過身邊人介紹或者媒體牽線找到自己,希望他能幫忙尋親。“比較耗費精力尋找的有27次,其他一些很快找到的,就沒有記錄下來。” 由于信息的缺失,尋親過程有時候就如大海撈針一般。困難不少,陳少峰卻樂在其中。在“南洋華裔族群尋根謁祖綜合服務平臺”上線之前,他只能盡力發動相識的僑胞和宗親會的關系網去尋找知情人,或者通過翻閱族譜、查看僑批、四處走訪甚至到深山老林乃至海外的墓地里比對碑文的方式,不放過任何一絲可能的信息。“有一次我到菲律賓的一個墓地上去尋找墓碑信息,一個個墓碑看過去,最后還真讓我找到了。”由于中國文化中對死亡的敬畏和避諱,墓碑對很多人來說,籠罩著一層神秘的面紗,但對于陳少峰來說,佇立于墓園的時候,他的手搭在墓碑上,就像搭著老友的肩膀,一邊感慨,一邊細致地辨認著墓碑上的文字。 為老人戴僅生尋找海外生父的音訊,就是一次艱難曲折的經歷。2017年,陳少峰在媒體上看到南安市梅山鎮老人戴僅生苦尋生父的新聞,心生惻隱,決心對他伸出援手。原來,戴僅生年幼時母親辭世,父親戴桃源南渡菲律賓,一去60多年音訊全無。 除了這么一點信息以外,陳少峰手頭并沒有太多線索,只能發動自己的關系網去多方尋訪。皇天不負有心人,他最終從菲律賓有媯堂三寶顏分堂名譽理事長陳慶賜夫人戴美麗那里得知,戴桃源正是其堂叔父,卻已經于上世紀70年代末沉船遇難。遺憾的是,那時她還小,長大后又與堂叔父的子女失去了聯系。 陳少峰只好遍詢同船遇難者的家屬們和其他僑親,可惜無人知曉戴桃源后代情況。“我又打遍三寶顏老華僑的電話,也通過菲律賓南安同鄉總會秘書長陳燕勝尋找,仍如同大海撈針。”他說,那段時間,他幾乎天天和華僑們保持聯系,有時一通電話就打幾十分鐘,前后花去1000多元電話費。 50多天后,詩山籍僑親陳建煌終于傳來喜訊:找到戴桃源一個兒子,英文名叫喬治,日常使用西班牙語(三寶顏通行語種),不會普通話。陳少峰便讓在菲出生、西班牙語更流利的妻子李佳珍代為通話兼翻譯。兄弟倆第一次通話,僅10分鐘,對于已經奔波勞碌幾個月的陳少峰來說,此刻心中已經是無比欣慰。 時至今日,陳少峰的手機上都是各種各樣的僑胞尋親信息,而義務尋親,也已然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我也經常鼓勵僑二代、僑三代回來,因為不能斷了親情血脈的聯系,不能讓這條‘線’斷掉。”對他來說,義務尋親,其目的并不止于相見,更重要的是讓新一代的僑胞們能夠把鄉土情這一血脈聯系延續下去。 2018年,陳少峰陪同尋根成功的菲律賓僑親黃年榮到黃氏宗祠了解情況 “我希望自己的小孩能講漢語、寫漢字,在我們中國人的思想里,‘根’就是故土,是難以割舍的情懷。”他的目光中總是這樣滿含期待。可喜的是,他看到越來越多人加入了義務尋根的行列當中,“南洋華裔族群尋根謁祖綜合服務平臺”上線后,可以通過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科技,幫助僑胞實現“一鍵尋根”。而各級相關部門也在不斷創新工作思路,組織舉辦各種尋根溯源主題夏令營、游學等活動,讓更多新一代僑胞們能夠回到家鄉、了解家鄉、愛上家鄉。 這些年來,陳少峰在海外與許多華僑華人聊天時,總愛和他們聊起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同胞骨肉們綿延不絕的思念之情,并熱情洋溢地對他們說:“我來幫你尋根,你們都回來看看啊。”通過陳少峰的義務尋親,許多老華僑闊別數十年后回到家鄉,實實在在感受到家鄉的發展越來越好。而新生代華僑們也有了踏上祖輩們生活故土的機會,切身體會祖輩“落葉歸根”的情懷。 月是故鄉明,情亦家鄉濃。只要世間有人離鄉背井有人漂泊四方,有游子客居他鄉有游子倦鳥知還,陳少峰們就不會停下自己的腳步,同胞尋親成功的佳話便會繼續流傳開來,成為新時代讓人傳頌的動人泉州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