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成果轉化應用 賦能產業轉型升級 臺商區著力提升創新發展水平 智能電網電器產業園入選我市啟動創建的重點專精特新園區 臺商區開展“智能電網賦能科技”系列活動。圖為“智能電網產業”產學研專題對接會。 核心提示 在近日舉行的2023年泉州市創新大會上,我市宣布正式啟動創建15家重點專精特新園區,泉州臺商投資區智能電網電器產業園入選。近年來,臺商區圍繞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目標,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科技引領,全力抓好科技研發投入、高新企業培育、創新平臺建設、技術成果轉化等關鍵環節,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賦能產業轉型升級,著力提升創新發展水平,增強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 □本報記者 陳桂生 通訊員 駱錚瑩 陳鳳陽 文/圖 智能電網賦能科技 拓展“五新”技術應用 臺商區智能電網電器產業園占地200畝,聚焦輸電、變電、配電等領域,以宏科電力為龍頭,簽約引入上下游配套企業60多家,已入駐投產31家,其中4家為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1家為科技小巨人企業,還有10家以上培育企業,致力打造專業智能電器產業園,發揮強鏈和補鏈的專業功能,助力臺商區在該產業鏈的全面提升。 與此同時,作為泉州“開放創新、智造未來”創新大會臺商區專場活動,不久前,“智能電網產業”產學研專題對接會暨智能電網企業技術合同認定登記培訓會在臺商區智能電網電器產業園舉行,展示前沿創新成果、集合各方創新力量,共商產學研合作對接。會上,相關人員介紹了泉州裝備制造研究中心和臺商區人才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創新平臺。業界人士圍繞電力場景下的智能巡檢機器人、基于視覺感知的機器人自適應控制技術及應用、電力設備非接觸式供電技術及應用、智能跟隨搬運機器人解決方案等,進行技術成果推介。與會人員還進行對接互動交流,分享技術成果轉化和科技創新經驗。 此次專場活動上,還開展了智能電網電器產業園人才沙龍、規上企業研發經費培訓會及科普宣傳等活動,展示全區創新成果、聚集各方創新資源、集合各方創新力量,共同服務企業拓展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智能、新模式等“五新”技術應用。 不斷推動轉型升級 助力高新產業發展 近年來,臺商區堅持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把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培育作為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帶動一批企業和產品轉型升級,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優化產業結構,搶占經濟增長“制高點”。累計培育綠色工廠、專精特新小巨人、高新技術企業等國家級企業108家次,單項冠軍、科技小巨人、專精特新等省級企業71家次。2022年實現規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10.25億元,同比增長40.0%;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101家,同比增長65.6%,排名全市第一,有效形成高新集聚。 臺商區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參與建設國家級、省級、市級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創新基地和載體,依托高校院所先進設備和技術力量建立健全研發機構,突破產業發展瓶頸,加快新產品、新技術研發進程。中科院泉州裝備制造研究所獲得國家級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認定,電機驅動與功率電子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通過國家復評;支持力達機電、華德機電等企業建成工程技術、企業技術等研究中心16個,推動立亞新材、建利達等企業建設新型研發機構6個;打造科技創新創業孵化新載體,培育稻香園等國家級星創天地1家、蝸牛社等眾創空間3家。 臺商區還與泉州裝備制造研究中心聯合共建區人才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獲國家級技術轉移機構、國家知識產權運營服務平臺——中部知光機構技術支持,著力做好企業與高校院所的牽線搭橋、溝通協調作用,鼓勵企業與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加速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累計提供技術診斷服務150次,推送技術專家、技術成果和技術方案對接50次。深入開展產學研計劃,指導有科技需求的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和科研人才開展“無縫對接”活動29場,今年以來建立校企合作關系6對,完成技術交易額1540.16萬元。 “十四五”以來,臺商區立足產業基礎,重點發展智能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四大產業,以規劃用地面積約15.8平方公里的杏東片區為重點,以科技創新谷、智能電網電器產業園為載體,布局智能電網電器產業集群,科技創新谷、智能電網電器產業園招商率皆達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