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2月18日訊(本網記者 施遠圻 通訊員 李亮 黃丹萍)今年來,泉州市總工會結合推進主題教育,聚焦“紅色、實干、為民、品牌”工會建設,以戶外勞動者驛站為抓手,圍繞思想引領、法律維權、就業用工、便民服務、健康體檢、智慧服務等方面,打造紅色、暖新、楓橋、樂業、健康、智慧、流動等“多樣驛站”,構建多維服務體系,優化運行管理機制,升級驛站功能,提升職工體驗,讓工會“娘家”服務更有溫度。 泉州是民營經濟大市、用工大市,全市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約41.5萬人,他們時刻在“云”上、在“輪”上、在路上,為城市發展和美好生活拼搏奮斗。根據泉州縣域塊狀經濟、民營經濟發達的實際,泉州市總工會精心選址布點、全面覆蓋。截至目前,已建成多樣化類型的戶外勞動者驛站589個,其中獲評全國“最美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16個。職工登錄閩政通APP、“泉工e家”等服務平臺,分布在泉州大街小巷的驛站,化為一枚枚青綠色的“徽章”躍然于電子地圖上,成為職工觸手可及的“精神家園”。 紅色驛站,“小平臺”做足“大文章”。堅持黨建帶工建,加強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在驛站設置“一平米紅色學習角”,配備“九個一紅色元素”,開展勞模微宣講、職工閱讀分享會、打造“板凳課堂”,興起“大學習”熱潮,把工會驛站建成新思想、新理論的“宣傳站”,讓黨的創新理論“潤物無聲”“春風化雨”走入職工“心田”,通過“小平臺”做足政治引領“大文章”。 暖新驛站,“站家”共建共享。主動融入“黨建+”鄰里中心建設,聯合相關部門打造泉州市首個“黨建+”暖新驛站,努力建設“新就業群體黨建帶工建示范點”。站內設服務休息區、多功能活動區、行業調解(黨建活動)室等6個功能區,其中服務休息區24小時開放,快遞員、外賣員等可通過人臉識別系統自由進出。泉州市快遞行業工會聯合會把職代會、集體協商、業務培訓、技能競賽等工會工作“搬”進驛站,推動“站家”共建共享。 楓橋驛站,構建一體化法律服務體系。拓展“園區楓橋”模式,發揮協調勞動關系三方四部門作用,建立工會、人社雙向聯動機制,推動普法、調解、仲裁等法律服務功能向工會驛站延伸,向新業態職工群體延伸。聯合石獅市總工會,在靈秀鎮電商谷“楓橋驛站”開發智慧調解平臺小程序,開通“糾紛碼上解”登記功能,對電商糾紛數據統一歸集、分析預警、處置分流、全程跟辦。 樂業驛站,打造就業、用工服務平臺。針對靈活就業群體,以工會服務站點為依托,打造驛站“零工市場”。寶蓋鎮工會樂業XIN驛站聯合海峽人才市場通過線下開設零工云集市、線上開發“寶蓋職聘”微信小程序的方式,精準、就近匹配崗位,實現供需雙方快速對接。截至目前,寶蓋鎮“零工市場”累計服務企業超2000家次,為1.3萬多人次提供招工就業信息,開展職工培訓152場,服務9500多人次。 健康驛站,當好職工“健康智慧管家”。啟用泉州臺商投資區新就業形態群體職工健康驛站,組織醫護志愿者開展輪值服務,為職工提供醫療診斷、優先轉診、健康管理、免費體檢、知識普及等十項健康服務。驛站配健康一體機,可智能式一體化完成血壓、血糖、心電檢測等各項健康監測項目。在鯉城·升文驛站、豐澤·東涂驛站、祥遠路暖新驛站等站點,引入首批“智慧健康陪伴機器人”,讓職工在驛站可享受24小時視頻問診等及健康檢測。 流動驛站,讓幸福在職工中“漂流”。著眼提高服務職工的精準度,針對重點項目工地上工會服務陣地欠缺,農民工、外來務工人員享受工會服務難等情況,泉州市總工會、臺商投資區總工會為重點項目工人量身定制兩組“會走路”的流動驛站。根據項目工期與職工數,每個項目使用“流動驛站”時間為3至6個月不等。據統計,自2019年建成投入使用以來,“流動驛站”已先后在泉州金嶼大橋、高鐵跨海大橋等重點項目流轉使用,服務職工上萬人次。 下一步,泉州市總工會立足站點建設實際和戶外勞動者需求,進一步推動驛站功能、管理機制升級迭代,引入第三方社會組織等,推動管理模式創新創效,讓驛站“建好”后能“管好”“用足”,推動實現可持續運行,打造工會“暖心地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