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張曉坤在實驗室 受訪者 供圖 深耕醫學行業 堅守科研本心 從廈門大學畢業之后,張曉坤留校任教兩年,之后獲得了前往美國深造的機會。1984年,他遠赴美國Vermont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并于1989年成功獲得博士學位。1992年在美國獨立組建實驗室,曾任美國加州圣地亞哥SBP醫學研究所正教授。在這里,張曉坤不僅在核受體靶點藥物研發領域取得了突破,還成功發表了近200篇SCI論文,并獲得了多項國際發明專利。 1999年,張曉坤與團隊成功轉化開發了世界上首個針對核受體RXR靶點的抗癌專利藥物Targretin?,同年該藥物在美國獲批上市,被《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及藥物界同行認為是從1993—2001年9年間國際上22個被FDA批準的最有創新性突破的靶點藥物之一,也是國際上第一批靶點藥物之一。“Targretin?的成功讓我們看到了實驗室成果實現產業轉化的可能,這在當時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張曉坤說。 在張曉坤心中,科研成果轉化為產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認為,科研工作的最終目的是造福社會,因此將科研成果產業化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步驟。 2006年,張曉坤教授與198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伯特·胡貝爾在美國實驗室討論交流。受訪者 供圖 張曉坤的科研成果也在國際上廣受贊譽,不僅在《自然》《科學》等頂尖期刊上發表,還成功獲得了多項國際專利。他認為,科研成果的國際認可不僅是對個人努力的肯定,也是中國科學家在全球科研領域中地位提升的體現。 張曉坤在美國的學術生涯中,也面臨著文化和環境的挑戰。在美國學習和工作的經驗,讓他切身感受到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工作的重要性,在國外的經歷使他更加理解全球化的科學研究和教育的重要性,這也成為他回國后推動學術交流和合作的動力。 |
相關新聞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