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資者芳名錄。黃凱杰 供圖 東南網1月4日訊(本網記者 施遠圻 通訊員 黃凱杰)“陳豐美捐銀百貳拾員、陳泉山捐銀捌拾員、黃世益捐銀貳拾員……興裕號捐銀玖員、協泰號捐銀捌員……”近期,正在修繕中的鯉城區熙春宮,發現了兩方小小的石碑,經過相關專家校勘解讀,揭開了熙春宮在大約200年前的修繕故事,以及一次鮮為人知的善舉。 熙春宮位于鯉城區通政巷中段,建造年代已無法考證,清道光十五年(1825年)重修,歷時三年竣工,宮廟大門處至今仍懸掛“熙春古地”匾額。據泉州市區方志學會顧問薛祖瑞介紹,熙春宮的宮名來自境名,是古城南隅陽義鋪熙春境的境廟,宋朝有熙春坊,在好德坊南,即今通政巷口,明清時期用作境名。 走進熙春宮,正殿兩側嵌于墻壁上兩方黑色石碑格外顯眼;靠近細看,雖已歷經近200年歲月,但碑文依舊清晰可辨。“由于年久失修,熙春宮早已不對外開放,兩方清代道光年間的石碑也被灰塵掩蓋。”通政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陳淑華介紹,去年6月底,在新加坡華僑傅火德的支持下,熙春宮啟動重修,兩方石碑才得以“重見天日”。 熙春宮。黃凱杰 供圖 據介紹,碑文內容由清嘉慶年間貢生、書法家,泉州文山黃族人黃人彥撰寫,刻于石碑之上,落款時間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其中,東側石碑為《重修熙春宮碑記》,記述熙春宮重修落成的過程,西側為《樂捐芳名碑記》,記錄了捐資重修者名單。 根據石碑記載,熙春宮因歷經多年,日漸毀壞,鋪中公議號召眾人捐款,積少成多,共同襄助修廟盛舉,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翻修重建,至清道光七年(1827年)落成。當時,由陽義鋪的士紳倡議捐款,熙春境捐款個人及商號達76個,還有崇名、登賢等10個外鋪境的善信13個。碑文最后寫到:余既嘉諸君子之好義,而又愿后之人之嗣而葺之也,于是乎書。大意為:黃人彥贊賞諸位鄉賢的義舉,希望后來人的子嗣效仿善舉。 “上世紀30年代,我父親下南洋到新加坡謀生,也將泉州民間信俗帶到那邊。”傅火德表示,此次捐資重修熙春宮可謂機緣巧合。“如今,熙春宮重修完工在即,希望能找到這些捐資者的后人共同見證,再續200年前的善緣,相信是十分有意義的事情。”傅火德說。 “找尋捐資者的后人既是為了褒揚先人善舉,也想呼吁大家共同參與保護閩南民間信俗文化,延續傳承樂善好施的好家風。”陳淑華表示,由于年代久遠,捐資者的信息難以查找,尋找其后人的難度較大。目前,經過輾轉詢問查找,我們僅與黃人彥的后人取得聯系,其余后人還在繼續尋找,也希望名錄中的捐資者后人及時與我們聯系。 樂捐芳名碑記 黃氏 黃世益 黃德順 黃步履 黃元禮 黃茂豐 黃瑞結 黃振豐 黃及世 黃茂盈 黃堅觀 黃媽觀 萼輝鋪黃允觀 陳氏 陳豐美 陳泉山 陳簪世 陳雙麗 陳泉興 陳永成 陳晏觀 陳瑞盈 崇名鋪陳尚彬 林氏 林榮昆 林振豐 林雙鳳 林梧觀 林合裕 新門外石皮林有沛 崇名鋪林鼎新 蔡氏 蔡盈利 蔡簪纓 蔡益利 登賢鋪蔡暢觀 崇名鋪蔡果世 楊氏 楊承曾 楊清觀 楊超觀 華仕鋪楊喜觀 楊興觀 沈氏 沈萬春 沈益興 沈淵觀 周氏 周合源 周懷泰 周池觀 洪氏 洪清觀 洪泉興 洪文柔 王氏 王雙利 云山鋪王花觀 吳氏 吳德裕 集賢鋪吳門孫信女 曾廣觀 賴升云 翁萬合 顏益興 張芳觀 粘苑芳 徐源利 謝源茂 薛池觀 鄭委世 董拱觀 何簪觀莊銳觀 朱協裕 李泉勝 許娘觀 蘇顯觀 中華鋪姚蒲觀 云山鋪章淵泉 文山鋪史弟子 商號名單 存宣堂 義合號 興裕號 協泰號 慶興號 舉步號 榮裕號 藏花號 景云號 寶泉號 洪六一號 成發號 榮吉號 合成號 協順號 裕美號 新萬裕 余香庭 董事紳耆名單 黃人彥 黃人憲 黃騰輝 黃廷贊 黃漢清 蔡廷喬 蔡英富 楊承曾 楊師程 陳堯年 陳錫圭 謝長齡 賴邦器 吳世傳 泉州熙春宮修繕籌建委員會 聯系人:杜先生 電話:150606499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