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2月4日報道(本網記者 陳詩婷 林杰 通訊員 陳秋紅/文 吳炳端 仇浩/視頻)“心中有榜樣、有目標,才能為之奮斗。”“要秉持一顆善良的心,做一個有道德、有理想的人,持之以恒地追求人生目標。”“人生某些階段遇到你必須去做的事情,通過努力總會得到收獲。”……日前,記者赴南京采訪惠安鄉賢柯福陽,言談中,他謙遜且親切,有學者的溫潤沉靜,有師者的如沐春風,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柯福陽的身份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他潛心立德樹人,注重言傳身教,培養了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他打造了一支高水平創新團隊,憑借潛心10余年研發的科研成果在第二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中摘取金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柯福陽。東南網記者林杰 攝 始于熱愛 堅持撥動命運的齒輪 屬于80后一代的柯福陽出生于惠安縣輞川鎮南星村,父親常年在外打工掙錢,為照顧四個孩子,母親則留在家中務農以補貼家用。作為家中老大,柯福陽從小便懂得替家里分擔各種農活,“我認為這些經歷對我后來從事教學、科研、創業都有幫助,從中領悟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 母親的教育對四個孩子頗有成效,“在我心目中,我的母親是最偉大的,如果沒有她,我們四兄妹可能上不了大學,我的科研也堅持不到現在。”在柯福陽的記憶里,母親起早貪黑干農活也要堅持供孩子們讀書,并時常舉例身邊的勵志故事來鼓勵他們。 柯福陽那時候就很清楚,只有通過努力學習才有機會走出去接觸萬千世界。在刻苦努力之下,他從農村中學考上惠安一中就讀高中,在安徽理工大學完成本、碩連讀,之后又考取了東南大學博士研究生。 柯福陽獲頒東南大學博士學位證書 回憶起當年第一次遠行便是前往安徽理工大學,到學校報到首日,母親陪著他一路乘坐汽車和火車,四五十個小時后才到達學校。在看到陳舊的校園環境后,母親竟打起了退堂鼓,勸說柯福陽回去復讀。心中早有規劃的柯福陽安慰起母親來,“媽媽,你要相信你的兒子肯定會創出一片天地!” 不負眾望,柯福陽被保送研究生。期間,他師從余學祥教授研究GPS(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隨后以專業第一的優異成績提前被東南大學錄取攻讀博士,并拿到東南大學博士研究生最高獎學金。 那時候,柯福陽的導師正承擔著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國家重大項目,并在我國較早地開展北斗/GPS網絡RTK高精度定位相關技術攻關研發。在導師的帶領下,與團隊不懈努力之下,在我國首先實現了北斗/GPS網絡RTK系統產品化與工程化應用,相關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柯福陽授課現場。東南網記者吳炳端 攝 博士生畢業后,他在素有“全國氣象黃埔軍校”之稱的全國雙一流建設高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實現了人生夢想,如愿成為一名大學教師。 命運的齒輪已經轉動。2012年,博士畢業尚未滿兩年的柯福陽,在偉大的時代趕上國家的好政策,憑借研發項目入選首批南京“321”創新創業領軍人才計劃名單,獲得百萬創業啟動資金。在此后的四年里,柯福陽還赴武漢大學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從事博士后工作、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做訪問學者。 自此,柯福陽開始思考走出“象牙塔”,投身“科技創新創業潮”。 柯福陽主持學術報告會 從0到1 攜手團隊開創新事業 面對國家科技防災減災的重大戰略需求,柯福陽和團隊依托學校的優勢,利用國之重器——北斗的相關技術開展科技防震防災的研發工作,以此促進技術成果的轉化、推廣和應用。 歷經10余年的基礎研究與技術攻關,在柯福陽的帶動下,北斗“通導遙”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應運而生。它能第一時間感知預警毫米級的坡體位移,解決傳統北斗在極端天氣下高精度可靠性差的世界難題,一定程度上減少自然災害給人類帶來的危害。 柯福陽在主題活動現場發言 當前,柯福陽團隊項目成果已成功推廣應用于江蘇、福建、青海等全國20多個省市500余個項目,直接經濟效益5.16億元,曾經成功預警了廣西河池市兩起地質災害,避免人員傷亡126人。從不厭其煩推介、免費使用,到如今全國建立了2000多個監測站,與自然資源、國家電網、水利、氣象等部門均建立合作關系,柯福陽團隊從“0到1”開辟了一個新市場。 在南京市科技創新創業政策支持下,柯福陽牽頭創辦的江蘇科博空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被評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累計已有100多人在公司實現就業。其中,大部分員工是柯福陽帶出來的學生,還有一部分年齡相仿的同事是他的合作伙伴,他們一起攜手開拓事業,一起將學生從本科帶到碩士、博士,并為他們提供崗位。 柯福陽獲評全國創新創業優秀博士后 2023年10月28日,第二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在山東煙臺閉幕。此次大賽共吸引來自海內外的6206個博士后團隊和項目參賽,被稱為“最強大腦”的巔峰對決。其中,柯福陽團隊的“北斗‘通導遙’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引領者”項目獲得金獎。 “相比于技術所取得的成就,通過技術成果轉化去幫助年輕人成就家庭事業讓我更有成就感。”柯福陽如是說。 柯福陽到家鄉惠安作專題講座 心系理想 一步一個腳印丈量科研夢 “無論身在南京,還是去海外,我心里始終念著家鄉,雖然在日常交流中普通話代替了閩南語,但我還是那個有地瓜腔,愛吃地瓜粉團、海蠣煎、面線糊的惠安人。不管未來的事業如何發展,老家始終藏在我心里。”作為惠安縣“招商引智大使”,柯福陽已多次受邀回惠安開展主題演講、交流研討,為家鄉發展出謀劃策,貢獻智慧力量。 當前,全國各地紛紛出臺扶持科創企業創新創業的政策,惠安也緊跟國家步伐,推出豐厚的人才政策“大禮包”,以及推動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系列政策。 “這對于惠安籍高層次人才返鄉創業,具有積極的激勵和引導作用。未來有機會,我也希望能為老家輸送人才、培養人才。” 柯福陽坦言,自己更加關注教育事業,希望家鄉的高等教育得到更大的發展,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投身家鄉經濟、社會發展。“能夠建立屬于惠安自己的公辦高校,為年輕一代提供更廣闊的學術舞臺,為社會進步貢獻才華。” 條條大路通羅馬,從科研到創新創業,柯福陽認為,衡量一個人的價值成長,在于先“守正”再“創新”,要秉持一顆善良正直的心,再持之以恒地干事創業。對于后輩一代的追求,柯福陽說:“就像惠安的雕藝,每一塊石頭在成為精品之前都需要用心雕琢,如果沒有匠人的那份韌性和干勁,就難以成就理想了。” 柯福陽在工程項目考察現場 參加工作十三年來,經過日積月累的扎根研究,柯福陽先后獲得江蘇省第六期“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南京市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西寧市“引才聚才555計劃”高層次人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龍山學者”、南京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無錫市錫山區“高質量發展突出貢獻個人”等等。 心系星辰大海,還有團隊共同的未來。柯福陽說,做事一定要做到極致,希望未來通過團隊的共同努力,成為科技領域防災減災的“國家隊”,科技可以改變生活,讓大家生活過得更加美好,這是他們的理想追求。 誠如他所言、所行,柯福陽鄉賢未來的人生旅程中,他正一如既往地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丈量科研夢想。 人物名片 柯福陽,惠安輞川人,現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無錫研究院副院長、校科技產業處副處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省第六期“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第三層次培養對象、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人才C類、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優秀博士后等,兼任惠安縣人民政府“特邀顧問”。已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創新基金、中國博士后基金等各類項目60多項;發表論文70多篇,其中SCI/SCIE/EI 30多篇;獲得發明專利授權20件;主編、參與出版專著或教材5部;自主研發的北斗“通導遙”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已在全國30多個省份500多個項目推廣應用,并出口國外;獲得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金獎、江蘇省科技進步獎、安徽省科技進步獎等省部級科技獎項9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