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美的人,總要來簪一次花的。 刺桐港畔,鷓鴣山下,靜臥著一座保留海絲“印記”的古老漁村——蟳埔村。作為曾經的“東方第一大港”,它至今仍保留著漁女原生態習俗。陽春三月,漫步蟳埔,穿梭如織的游客,簪花圍,穿花衣,行走的“繁花”,裝點了老街的繁華,至今想來仍久久回味。 林能泉 攝 蟳埔女、惠安女和湄洲女,是福建三大漁女,也是閩中南沿海一大民俗奇觀。簪花是每一名蟳埔女的生活日常。辛勤的漁女們常年在海邊勞作,趕海、挖海蠣……這里三面臨海,海風特別大,散落的頭發容易遮眼,于是有生活智慧的漁女們便將烏黑秀發盤成海螺狀的“樹髻”,再以各色花朵一圈圈環繞點綴,用象牙白發簪穿插固定,整個頭上打扮得猶如一座春意盎然的“小花園”,“簪花圍”由此得名。數百年前蟳埔女性審美情趣就不一般,雖日復一日艱辛勞作,但心中有愛和信仰,反是鬢發堆翠巧簪花,現在看來仍是一種永不過時的風尚。在蟳埔村,從三歲孩童到百歲老嫗皆對簪花情有獨鐘。或許鮮花會跟隨時令、年齡更換,但對美好的向往、對浪漫的追求,一直從未改變。2008年,包含“簪花圍”在內的“蟳埔女習俗”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到了蟳埔村,不體驗一把簪花圍是不完美的。新老簪花技藝碰撞與融合,也讓游客多了一些新的選擇。阿嫲常年浸泡海水、布滿裂痕和厚繭的雙手,動作嫻熟,妝容正統,配上傳統花色大裾衫和黑色寬腿褲,讓游客搖身一變成為一名“正宗的蟳埔女”。年輕小姐姐獨特的構思、新潮的造型,給簪花注入了靈性與時尚,穿搭上帶有中式元素的國風服飾,看著琪花瑤草一朵一朵簪上去,一步步把浪漫戴在頭上,美在心間,讓人陶醉。 妝造完畢,便是在村落阡陌間留影了。游走于磚石和牡蠣殼壘成的院墻之間,仿佛回到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瞬間。宋元時期,泉州商船隊從蟳埔出海遠航,返航后將用以壓船的大量蠔殼卸于此地。這些蠔殼便成了建筑建材,混合黃泥、糯米、紅糖,層層疊砌建成了精美的“蚵殼厝”,不怕海風侵蝕,結實防水,冬暖夏涼,被當地人幽默稱為“豪(蠔)宅”。“蚵殼厝”凹凸起伏的線條美與雕塑感,斑駁的油畫肌理,歷經歲月洗禮,早已化為一道靜謐卻不失靈動、古樸卻不失和諧的文化活化石,成為蟳埔村延續千年的寶藏奇觀。 林能泉 攝 在蟳埔村,花不僅戴在頭上,更融入到了每一個生活日常,既裝點生活,又維系情感,更寄托著希望。每有婚喪嫁娶、每逢重要節日,村民們都會給親戚朋友、鄰里鄉親們送花,數量因親疏遠近各有不同,送的越多,代表關系越是親近。而到了節慶當日,大家更是戴著花來,以示尊重。時至今日,“分花”的傳統仍在延續,成為蟳埔人聯系情感、維系傳統的一條紐帶。 粗糙素裹的蠔殼上,也能開出嬌艷動人的花。一朵朵簪花,為蟳埔村增添了一絲絲柔情、一道道靚彩。戴著簡易簪花坐在路邊剝牡蠣的阿嫲,配著新潮簪花來來往往的游客,一邊是安逸勞作,一邊是盛裝“出圈”,構成了一幅和諧的畫面,記錄著古早與現代的互動、交流與傳承。此刻,“潮漲萬國商,市井十洲人”的盛況愈發真切,濃縮在這一方小村莊里。 簪花火了,火得那么突然,又那么理所當然。 簪花歸來,那么流連忘返,又那么韻味悠長。 今生簪花,世世漂亮。愿每個簪花人心中永遠都有座花園,永遠安然綻放與盛開,永遠收獲庇佑與希望。(博雅/文) 林能泉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