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惠水惠人情,魚水深情流淌在惠安城市記憶中。無論是崢嶸歲月,還是和平年代,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的優良傳統,一直在惠安這片紅色熱土上賡續傳承。 雙擁工作,承載著軍地間“綠葉對根的情誼”。近年來,惠安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雙擁工作的重要論述,將創建全國雙擁模范城視為黨政軍民共同爭取的崇高榮譽,切實凝聚軍地、軍民和社會各界的強大合力,形成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惠安雙擁”工作品牌,蟬聯福建省雙擁模范縣“七連冠”。 榮譽背后,是惠安縣黨政軍民多年來攜手并肩繪就的生動畫卷,更是用魚水真情筑起的一座歷史豐碑。、 “5.20”“‘惠’甜喜事 愛在惠安”集體頒證儀式現場。(孫建偉 供圖) 高站位——讓“擁軍紅”成為“惠安紅” 在惠安,一抹“惠安紅”,自上而下,早已沁潤這片熱土。 作為兵源大縣,惠安縣委、縣政府始終高度重視雙擁工作,嚴格落實雙擁共建“五個納入”,把雙擁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成立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的雙擁共建工作領導小組,把雙擁工作納入惠安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落實人員、場地和經費保障,構建了黨政軍“一把手”負總責、主管領導具體抓、各部門齊抓共管、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雙擁工作機制,為推動全縣雙擁工作深入開展筑牢了堅實根基。 在此基礎上,惠安打造“軍政一體”管武格局。堅持每年召開黨管武裝述職評議會議,統籌抓好國防教育、兵役征集、民兵建設等工作。近年來,累計開展國防教育活動36場、吸引群眾參與3萬多人次;征兵入伍823人、大學生占比逐年提升,征兵“五率”保持全市前列。 同時,積極樹立“軍地互助”服務導向。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帶頭參加“軍事日”、走訪慰問等雙擁共建活動,落實軍地“雙清單”,協調解決征地用地、交通出行、光纜整修等困難問題130多個,相關做法被退役軍人事務部官網、《中國雙擁》刊載推介。 “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服務保障工作”是惠安一以貫之的做法。近年來,惠安堅持以“點上示范”帶動“面上規范”,推行基層武裝和退役軍人工作有機融合的“部站結合”體系,投入300多萬元完成231個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站)規范化建設,積極推進退役軍人事務員試點工作,首批聘任226人,并創新推行“驛站+”社會擁軍模式,設立供銷、閱讀、健康等功能各異的特色服務驛站17個,全面構建了“部站結合”保障體系。 民擁軍——讓“迷彩綠”感受“惠安暖” “看到你們,就像看到了當年的戰友,這種感覺很溫暖。” 6月28日,崇武鎮海門村退役軍人服務站組織開展上門走訪慰問,送上黨和政府的關懷與問候,讓困難退役軍人備受感動。 在惠安,“雙擁紅”是溫暖的、可觸摸的—— “交鑰匙”助力部隊建設。創新推行“辦了么”工作法和擁軍特辦機制,先后投入7000多萬元,完成駐惠某部室內恒溫游泳館、縣人武部辦公樓等“擁軍交鑰匙”項目30多個,為部隊解難題、辦實事。 “一站式”破解“三后”難題。聚焦“后路、后院、后代”,在退役安置、家屬就業、子女教育等方面,成立退役軍人就業創業指導中心,持續整合政府、企業和社會三方資源,每年定向提供輔警、“兵教官”等崗位300多個;頂格落實轉業安置和隨軍安置政策,發放隨軍未就業家屬地方生活補助金270.16萬元,解決軍人子女就近擇優入學,建成“軍營兒童之家四點鐘學校”,助力“軍娃”全面成長。惠安縣聚力解決官兵“三后”難題工作做法被福建省退役軍人事務廳以文件形式在全系統作典型經驗推廣。 “真金白銀”落實優撫優待。在全省率先推行縣級幫扶舉措,每年安排40萬元專項用于退役軍人家庭幫扶解困工作;以全維服務模式推動優待證申發工作,拓展免費公交車和景區等應用場景,近年來累計發放各類補助金、優待金、獎勵金約3.01億元,幫扶困難退役軍人家庭158戶。 軍民的魚水深情,在民擁軍中得以升華。惠安動車站設立軍人綠色通道;組織軍地鵲橋會,解決駐惠大齡官兵婚戀難問題;每年舉辦“雙擁杯”軍地籃球賽、“八一”軍地聯誼晚會等豐富多彩共建活動,軍民歡歌笑語洋溢在惠安座座軍營;注重軍校共建,為賡續雙擁城市文脈蘊養新時代后備力量,促成全縣三分之二中小學與駐惠部隊確立共建關系,全縣各類學校國防教育實現100%覆蓋,2023年惠安縣崇武中學獲評“全國中小學國防教育示范校”……每一個舉動、每一項政策,都彰顯黨委政府和全縣人民對駐地官兵的濃濃深情。 駐惠部隊開展國防教育實踐活動(縣退役軍人局供圖) “魚水情講出,咱厝雙擁人的心;魚水情講出,咱厝雙擁人的情;軍民心講出魚水情……”如今,在學校、在公園、在文明實踐陣地,英模宣傳、國防教育等雙擁宣傳內容“潤物細無聲”,老兵宣講團也用動人故事,讓愛國教育“聲”入人心。 軍愛民——讓“魚水情”匯聚“同心圓” 惠安人民對子弟兵獻上一份真情,子弟兵也把熱血傾情奉獻給“第二故鄉”。 無論是在地方建設,還是在搶險救災等急難險重的“特殊戰場”上,都活躍著廣大駐惠官兵那抹“橄欖綠”。 2023年7月29日,超強臺風“杜蘇芮”肆虐過后,惠安大街小巷隨處可見被刮倒的樹木、護欄、廣告牌。面對風后“瘡痍”,駐惠官兵派出應急救援力量,積極協助清理路障、防范次生災害,確保盡快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29日8時,接到命令后15分鐘,我支隊迅速集結兵力到達城西大道任務區。經過3小時奮戰,我們官兵順利完成了主干道2公里道路清障任務。”駐惠某部支隊中隊長李業說。 超強臺風“杜蘇芮”后,駐惠官兵協助清理被刮倒的樹木。(縣退役軍人局供圖) 軍地協同防御臺風,只是軍愛民的一個縮影。 廣大駐惠部隊官兵,主動作為,積極參與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潮之中。每年春節駐軍首長親自帶隊走訪慰問軍烈屬、革命傷殘軍人等重點優撫對象和部分低保戶、困難群眾;在重點項目光纖桿線遷移、土地置換、軍民融合項目對接,維穩處突、搶險救災等方面全力予以支持和配合。截至目前,累計出動7000多人次,參與“格美”“杜蘇芮”臺風搶險救災等重大任務,配合置換土地288.98畝,遷改光纜6.5公里、輸油管道2.5公里,植樹造林1.6萬株。 駐惠部隊還結合自身特點,發揮優勢,廣泛開展義診巡診、普法宣傳、技能培訓、義務獻血等便民惠民服務,先后捐資23萬元幫助貧困學子78人,為群眾送溫暖、獻愛心;支持國防教育普及,派出官兵幫助中小學組織軍訓、擔任學校校外輔導員,開展各類國防教育實踐活動58場,在廣大群眾中營造關心國防、熱愛國防、建設國防的社會氛圍。 駐惠部隊開展國防教育實踐活動。(縣退役軍人局供圖) 子弟兵的傾情付出,贏得了惠安人民的一致贊譽,軍民魚水之情愈加深厚。 擁軍愛民一片情,軍民魚水一家親。時代變遷,抹不了拳拳擁軍愛民之心;歲月更迭,掩不住濃濃魚水情深。如今,惠安這一片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紅土地上,遍地盛開“雙擁花”,處處涌動“魚水情”。 (歐陽榮華/文 來源:中共惠安縣委宣傳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