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參觀展覽。鯉城區融媒體中心 供圖 東南網8月9日訊(本網記者 施遠圻 通訊員 李瑩)“我姓劉,是‘彭城衍派’!”“那我的姓氏是‘西河衍派’……”近日,泉州市博物館迎來了一批遠道而來的客人,上百名大學生共同參觀“世遺古城——百街百‘姓’百門匾”專題展覽,好奇地找尋自己姓氏背后的故事。 據了解,這些師生來自第七屆兩岸大學生閩南文化體驗營,該體驗營由泉州市文旅局主辦,泉州市文物保護中心、泉州市博物館承辦。活動期間,將組織兩岸大學生走進泉州大小宗祠、傳統村落、古寺古街,聚焦閩南文化與傳統聚落保護,傳承并發揚中華傳統文化。 展覽現場,師生們依次參觀了展覽街道篇、實景篇、姓氏篇三個篇章,深入了解古城180條古街巷里郡望堂號的分布脈絡、各個姓氏的郡望堂號門匾圖景,以及背后的淵源典故。大家邊走邊看,一邊尋找自己姓氏背后的故事,一邊和同伴們交流討論,現場氣氛熱烈融洽。 臺灣大學生劉子怡一眼就找到了“劉”姓展板,“之前去金門的時候,看到許多民居門口都掛著‘衍派’的牌匾,當時覺得很好奇,便稍微了解了一下,沒想到這次來到泉州,能看到一個這么完整的展覽。”劉子怡開心地告訴記者,通過展覽,她觀察到有近八成的姓氏都是從河南發源而來,自己的姓氏也不例外,經過千年的時光流轉,作為一名劉姓后人,能夠回到祖國的懷抱,她倍感親切。 現場參觀展覽。鯉城區融媒體中心 供圖 “今天看到這個百家姓的展覽,我覺得非常感動。”同樣來自臺灣的大學生彭詠聰告訴記者,他認為百家姓對于中華傳統文化而言,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不論是身處何處的中國人,都習慣通過姓氏來了解彼此,相同的姓氏背后,是兩岸承襲著共同的文化根脈。“我的姓氏平時比較不常見,但此次來到泉州,結交了不少同姓朋友,我覺得非常開心,有一種回家的感覺。”彭詠聰說。 “我的姓氏是言午許,之前只聽家里的長輩說過,我們是‘高陽衍派’,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臺灣大學生許惟杰說,祖輩從明清時期便到臺灣發展,雖歷經幾代發展,他們卻并不清楚祖源在哪里,通過此次展覽,許惟杰了解到“高陽衍派”的最初遷徙之地是冀州高陽,他感到收獲滿滿,不虛此行。 據介紹,“世遺古城——百街百‘姓’百門匾”專題展覽由鯉城區委宣傳部、鯉城區委史志研究室、鯉城區社科聯、泉州市博物館主辦。展覽將持續在泉州博物館展出至9月23日,同時,展覽的相關內容也在“刺桐博物之城”微信小程序同步上線,市民朋友可以通過掃碼進入小程序,了解更多展館展訊。 掃碼線上觀展。鯉城區融媒體中心 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