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0月11日訊(本網記者 施遠圻 通訊員 林弘鵬 王少勤)鄉村振興,人才先行。近年來,泉州市永春縣通過實施“才涌鄉村”專項行動,逐步構建起了一個充滿活力的鄉村人才發展體系,為農村豐收注入了持續的動力。 政策引領 讓人才扎根鄉村繪新景 “獲評‘優秀農村實用人才’,對我們這些扎根鄉村的新農人來說,是極大的鼓舞,激勵著我們繼續為鄉村振興貢獻智慧和力量。”福建海峽花卉產業園總經理鄭澤新一邊檢查著蝴蝶蘭的根系,一邊興奮地說。 據悉,為進一步強化政策引領,激發鄉村人才的創新活力,永春縣陸續出臺了《永春縣現代農業產業人才聚集基地建設實施意見》《關于實施鄉村人才振興計劃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措施,從引進培養、平臺建設、要素保障等方面,為鄉村人才“量身打造”56條務實舉措,兌現鄉村人才補助資金412萬余元。 截至目前,永春縣成功推薦了3人入選省級優秀農村實用人才,30人入選市級優秀農村實用人才,評定了53人為縣級優秀農村實用人才,為鄉村振興拓寬了發展前景。 平臺搭建 讓人才與產業攜手共進 “身為科技小院的成員,我們毫無保留地將增產提質的種植方法傳授給果農,真正解決他們的煩惱。”永春蘆柑科技小院院長杜茜說。據了解,永春縣與福建農林大學聯手設立的永春蘆柑科技小院,致力于打通“政產學研用”渠道,經過4年深度合作,在穩產高效樹形培育技術、有機肥液體化應用以及土壤生態的精準改善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于2024年榮獲了全國“最美科技小院”稱號。 為進一步加快推進“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轉變,永春縣積極推進閩臺農業融合發展產業園建設,合力創建特級創新實驗室,靶向引進蘆柑產業急需緊缺人才65人。據了解,實施了自然開心樹形栽培技術的天馬柑橘示范園里,蘆柑樹平均株產66.75kg,70mm大果率為76.37%,經濟效益提高了20%。 此外,永春縣聚焦“一產業一重點平臺”,成功創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家、省級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3個、省級星創天地5個和專家院士工作站13家,累計引進64個“三農”團隊,培養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農村傳統技藝匠人、農村創業優秀帶頭人等各類鄉村人才1889人。 智力支持 讓產業轉型升級發新芽 素有“閩南煤都”之稱的下洋鎮,在關停退出煤炭產業后,通過對接引進省A類人才高允旺,創新發展多元化的林下種養殖產業,實現林下經濟產業規模達1.35萬畝,產值3000多萬元。“追著農民干,不如干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扎根基層40年的高允旺說,他手中緊握著剛采摘下來的竹蓀,滿臉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從2023年來到下洋鎮后,他全心從事竹蓀栽培技術的創新推廣普及,吸納由年輕科特派、營銷大戶、返鄉青年、“土專家”“田秀才”組成的“師帶徒”隊伍,推動了當地“黑色經濟”向“綠色經濟”轉型。 在永春縣,像高允旺這樣推動產業發展的人才還有很多,自2021年起,永春縣率先在全省實施“師帶徒”引鳳計劃,持續舉辦鄉村振興“師帶徒”引鳳大賽,出臺17條專項政策,吸引大量人才、項目、資金來到永春。截至目前,已有161個涵蓋生態農業、傳統產品新業態、智能化管理等多個領域的項目成功落地,帶動了超8億元的投資,吸引了86名高層次人才來永創業就業,真正實現了人才與產業的雙贏。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各類人才正在永春大地拔節生長,發揮特長,為實現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一幅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和美畫卷正在桃源大地徐徐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