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世界石雕產業供應鏈集散中心、機器人數字雕刻中心;推動石雕工藝創新發展研究院落地運作,首批3家入駐企業與雕藝循環經濟產業園完成集約化發展簽約;雕藝版權轉化運用案例被選樹為省、市持續深化拓展“三爭”行動典型案例……拓新啟航,聚勢突破,今年以來,惠安立足資源稟賦,積極探索石雕產業高質量發展全新模式,以創新生產力激活發展新引擎,助力石雕產業實現華麗蝶變、再攀高峰,持續打響“世界石雕之都”城市品牌,譜寫“點石成金”嶄新篇章。 聚鏈成勢 讓惠安石雕“揚帆出海” 日前,世界石雕產業供應鏈集散中心在惠安正式成立,將以“強鏈補鏈、數智賦能、綠色集約”為主線,致力于構建全球石雕供應鏈核心樞紐。在發展目標上,力爭到 2027 年實現產業規模化、鏈條化、品牌國際化和綠色化。這是惠安石雕聚鏈成勢、向新發力的戰略舉措,也是惠安石雕擁抱世界、對話全球的關鍵一步。 “我們成立世界石雕產業供應鏈集散中心,旨在主動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推動石雕產業從‘要素集聚’向‘生態聚合’突破,加快構建‘全球采購、智能創造、多維銷售’的高附加值供應鏈體系。”惠安縣石雕石材產業發展小組負責人表示。 以千年雕藝為根基,惠安錨定高端化、智能化、數字化方向,在傳承與創新的激蕩中開啟石雕產業轉型新征程。 推動設計創新賦能產業升級。堅持以賽促才,5月28日-6月2日,在備受矚目的2025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舉辦的“百鶴杯”工藝美術設計創新大賽上,惠安工匠再次以巧奪天工之技,攬獲多項大獎,包括百鶴金鼎獎(金獎)4個、百鶴獎(銀獎)5個、百鶴新銳獎(銅獎)2個,第四屆工藝美術文創設計大賽獲1金1銅,彰顯出惠安雕藝的非凡魅力與無限潛力。 “在雕藝領域,創新設計能夠賦予作品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時代內涵,還能使雕藝作品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和社會發展趨勢,為雕藝這一傳統藝術形式注入新的活力。”惠安縣城聯社相關負責人林振森表示,惠安計劃成立“惠安石雕工藝創新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聚焦工業設計、材料研發、品牌營銷等核心領域深耕發力,同時每年舉辦工業設計大賽,致力打造行業標桿賽事,促進產業與市場互動,打造“惠安石雕”新質生產力。 推動石雕產業數字化。惠安規劃成立石雕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石雕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規劃落地于惠安雕藝文創園‘世界石雕之都’展示中心-雕博會主場館二樓,分為五大中心,包括大數據管理中心、數字化營銷服務中心、數字化生產中心、數字化人才企業孵化中心、國際交流中心。”惠安雕藝文創園相關負責人張愛東透露,該項目目前正處于方案設計階段,擬在10月份開工建設。建成正式運營后,將通過整合各項資源優勢,為惠安石雕產業發展賦能助力。 “比如,在傳承和弘揚惠安石雕文化方面,中心將搭建全球石雕大數據平臺,形成石雕行業大數據中心,匯聚石雕行業設計大師和產品,沉淀石雕行業數據資產,推動石雕文化傳承。”張愛東說道。 提升內外貿高水平。惠安積極組織各石雕企業組團參展,致力打通“開采—加工—流通—服務”產業全鏈條,提升石雕產業集聚效應和市場競爭力,加快構建“買全球、賣全球”供應鏈體系,推動石雕產業邁向新發展階段。 綠色轉型 新質生產力“蹄疾步穩” 產業向綠,生態向美。當下,“綠色經濟”持續升溫,惠安牢固樹立“全縣一盤棋”思想,奏響石雕產業綠色低碳發展“協奏曲”。 在雕藝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一期鋼結構廠房、多層廠房和辦公樓均已實現封頂,預計工程建設將于今年9月完工驗收。該園總面積1276畝,擬按三期建設,設有荒料堆放區、統一大切區、碑石加工區、雕藝加工區、集中辦公區、雕藝工作室、生活商業配套區等7個區域,將打造成為集群化、集約化、智能化的石雕環保型示范園區。目前,首批3家企業已簽訂落地協議。 在建振石業集團,惠安授牌成立了機器人數字雕刻中心。走進該集團智能雕刻車間,一臺臺全自動、智能化的機器人格外引人注目。一塊塊石料經智能機器人“巧手”,迅速變成一件件精美的石雕作品。 “公司斥資3000多萬元,在全國率先從意大利引進全球領先的自我編程智能機器人RoboTor(庫卡KUKA),旨在建設一條‘黑燈’智能石雕刻生產線。”建振雕刻集團董事長曾振保表示,相比傳統雕刻方式,RoboTor智能石雕刻機器人以低能耗、高效率的優勢將傳統經驗與數控技術完美結合。整料成品雕刻高度可達到5米、3.5米、2.5米,開啟了石雕工業4.0時代。公司實施技術改造后對于環境噪音、粉塵污染、耗能皆達到國家環保標準。 在綠荷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石渣石粉環保處理生產線高速運轉。該生產線年可處理石粉石渣20萬噸,實現石渣廢水廢料回收循環利用。5月22日,惠安縣召開綠色經濟產業發展小組工作調度會,現場走訪調研綠荷環保科技等綠色經濟產業項目,部署下階段惠安縣綠色經濟產業工作,加快構建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 據了解,近年來,針對石雕產業石粉、廢渣、廢水隨意丟棄現象,惠安持續健全綠色制造體系,加快石雕石材行業分類整治提升。開展石雕行業轉型提升專項行動,累計關閉取締592家、整改提升370家、整合提升83家、轉產88家石雕加工企業(含作坊),同時對整改提升類企業實施環保安全設施設備改造專項督導,累計引導企業投入資金超1.6億元,實現環保設施設備提質升級。發展產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經濟業態。推動石粉回收利用企業發展,現有石粉回收利用企業3家,年均處理石粉泥水可達30萬立方,有效解決石材廢棄物處理難、無處填埋等問題,推動石材尾料“變廢為寶”,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共贏。 版權登記 為石雕創意“保駕護航” 在2025年福建省“4·26”版權宣傳周啟動儀式上,泉州市昭園科技創新有限公司和福建豐盈園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獲評“福建省第二批版權服務工作站”。惠安雕藝文創園開發建設有限公司獲評“2024年福建省優秀版權轉化運用工作站”;鄭國明《赤壁賦》、鄭明忠《明壺·1號》等美術作品獲評“2023-2024年度福建省最具版權價值作品”,張華達《觀音》石雕作品獲評“2024年度福建省優秀版權登記作品”。這諸多殊榮,成為該縣多年來在版權保護與運用領域生動實踐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隨著AI和數控技術興起,石雕從業者對于作品版權保護意識愈發強烈。 “石雕作品版權登記作為明確著作權歸屬的關鍵法律依據,可在版權糾紛中提供有力憑證,切實維護創作者的合法權益。”惠安縣委宣傳部廣電和出版發行股負責人陳燦峰表示,石雕作品一經創作完成,作者就享有著作權(版權),可以通過他們免費辦理版權登記,也可自行登錄福建省網上辦事大廳“福建省作品自愿登記系統”進行填報。近年來,惠安持續推進雕藝版權轉化運用。 以“雕”為本,完善版權保護體系。創新以獎代補版權創造激勵政策,出臺石、木、玉雕作品版權保護工作方案,構建版權咨詢、登記、交易、維權“全門類”業務服務體系。建立“版權+公安+法院”快速維權執法聯動打防模式,實現辦理信息快速流轉、執法力量系統集成。2024年以來共免費辦理版權登記近萬件,較往年比增400%。 以“智”為核,提升轉化運用水平。建立“政府牽頭、企業為主、協會參與”三方協同機制,通過完善技術共享戰略聯盟、打造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構建雕藝行業全景式云平臺等手段,以版權數據支撐賦能企業“智改數轉”,助力企業破解轉型難題。近年來共投入超4億元技改資金,實施雕藝技術改造項目196個,重點科技攻關項目65項。 以“文”為媒,搭建跨界融合橋梁。探索版權“+古建”“+文旅”“+非遺”等多元融合路徑,推動文產融合發展。目前全縣共有151家古建筑、幕墻工程專業承包企業與雕藝企業達成合作,打造出4個雕藝企業省級觀光工廠、3家省級雕藝研學基地,2024年石雕石材規上工業產值達227.15億元。 緊鑼密鼓,奏響產業最強音。下階段,惠安將深化“政府引導+市場引導+全球協作”模式,加強產業整合與創新,推動產業鏈的完善與升級,實現傳統產業與數字化的深度融合,加快推進惠安石雕產業高質量發展,在全球石雕產業中綻放光彩。 (來源:中共惠安縣委宣傳部 歐陽榮華/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