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6月9日報道(通訊員 陳雅文)夕陽映照下,浐溪水波光粼粼,德化縣水口鎮村場村村民陳大伯站在岸邊,手指著河對岸郁郁蔥蔥的柚林,聲音里透著期盼:“等橋通了,果子再也不怕爛在地里了!”他口中的橋,正是駐村第一書記鄭新鋒為村場村撬動發展的第一個支點。 水口鎮村場村一角。德化水口鎮黨委 供圖 多方奔走架起連心橋 2024年底,泉州市委黨史方志室干部鄭新鋒肩負組織使命,踏入這個位于德化西南部、戶籍人口873人的靜謐山村。這里雖坐擁政永高速出入口、355國道穿境而過的地利,是通往石牛山景區的門戶,卻面臨著人才斷層、高速施工致村貌受損,尤其是白馬埕角落225名村民飽受“無橋之苦”的發展困境?!爸穹み\不出柚子,去年汛期就爛掉兩千斤?!贝迕竦木拘脑捵屶嵭落h記在了心里。 鄭新鋒上任后的首場硬仗,便是攻克村民期盼多年的白馬埕橋梁項目。他化身“政策研究員”和“資源聯絡員”,反復研讀政策、奔走多個部門爭取支持,更廣泛發動社會力量,走訪鎮內知青、企業家、華僑鄉賢募集愛心。短短數月,成功籌措250萬元建設資金。這座橋,不僅將解決村民出行難題,更將串聯起周邊三村旅游環線,打通發展的“任督二脈”。 白馬埕橋梁建設效果圖。德化水口鎮黨委 供圖 內外兼修擦亮鄉村底色 產業振興是根本。經過細致調研,鄭新鋒敏銳鎖定“欽蜜9號”百香果——村場村的氣候土壤是絕佳生長地。他組織座談,動員種植戶擴大規模至55畝,并引進專業種植大戶,目標直指2026年建成百香果特色產業村,讓閑置農田全面復耕,為留守勞動力鋪就家門口的增收路。與此同時,他盤活閑置資源,在石柱角落提出“閑置民房入股”模式,引導村民將老屋改造為特色民宿,并規劃將高速安置房建設與民宿提檔升級結合,打造景區入口民宿集群,讓沉睡的老屋煥發新生。 面對高速建設遺留的“傷疤”,鄭新鋒力推村容煥新工程:投入50萬元搶修2公里破損道路及1.8公里水利設施,保障民生與農耕;斥資30萬元安裝135盞太陽能路燈,點亮村民歸家路;同步啟動自然景觀修復,守住村場村綠水青山本色。在白馬埕興安宮,他意識到保存完好的陳統大使佛像是個“契機”,力求將流傳數百年的陳蔚忠義故事與道教文化融入文創產品和“祈福之旅”線路,為文旅注入靈魂。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他正籌劃聯動紅色文旅知識答題與石牛山景區門票優惠活動,點燃文旅融合新引擎。 鄭新鋒(左)在菜田邊與村民交談。受訪者 供圖 強基固本育好振興“領頭雁” 深知“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鄭新鋒將建強班子、培育后備力量視為重中之重。他定期組織村“兩委”外出取經、線上學習,提升視野與能力;更建立談心機制,營造風清氣正的干事氛圍。通過精心摸排,他從返鄉青年、大學生、優秀村干部中篩選出6名后備人才入庫培養:安排2人參與村務實踐,選派1人到鎮政府跟崗鍛煉,為村級組織持續注入活力。 暮色漸濃,石牛山的晚霞為村場村披上金裝。站在浐溪邊,鄭新鋒說道:“我最大的心愿,是離開時看到鄉親們開著裝滿百香果的小貨車駛過新橋,民宿里游客歡聲笑語,路燈照亮每一張幸福的笑臉。” 從破題“出行難”到播種“黃金果”,從修復“生態傷”到挖掘“文化魂”,鄭新鋒正用實干將論文寫在村場大地,用擔當為這座偏遠的山村架起通往共富的堅實橋梁。 工作會議。受訪者 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