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栽培技術助力農業發展 (惠安縣農業農村局 供圖) 田園逐夢處,鄉村正煥新。新技術催生的發展動能在田壟間拔節生長,循環農業的理念串聯田疇與溪流,特色種植的智慧滲透鄉野沃土,這幅生機勃勃的鄉村圖景,正成為惠安農業農村發展動人的現實。為加快推進新質農業生產的發展,惠安以智能化技術賦能農業升級,以綠色化理念構建生態體系,以特色化發展培育本土品牌,以“三化”協同推進,為惠安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譜寫現代農業發展新篇章。 “算法種菜”驅動農業智能化 走進黃塘鎮的盛豐農業蔬菜基地,一幅現代農業的“科技圖景”展現眼前——這里的蔬菜不僅“躺”在地上,還住上了“樓房”。立體種植架內種了6層生菜,單位面積產量提升3倍,智能化的“水肥一體化系統”精準灌溉,讓蔬菜“喝”得剛剛好。 “立體種植能使蔬菜的生長周期快一個星期左右,并且有效減少病蟲害,讓口感變得更好。”盛豐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莊旭東介紹道。 一臺電腦,就可以控制大棚里的溫、光、水、氣、肥,為蔬菜量身打造最合適的生長環境,這一幕場景發生在輞川鎮下江村的蔬菜生產基地。 “我們建設了蔬菜生產基地智能溫控大棚,改變了以前靠天吃飯的情況。”輞川鎮下江村黨支部書記鄭心陽表示。智能溫控大棚能夠精準控制溫度,配置物聯網后能實現蔬菜全流程實時監控管理。目前,全縣蔬菜生產基地智能溫控大棚物聯網覆蓋率達75%以上。 這樣的創新實踐,正是惠安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生動注腳。 近年來,惠安堅持以走馬埭為樣板,將農業機械化作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引擎,積極引進先進設備,探索“胡蘿卜—旱稻”輪作模式,推廣“五新”技術,實現了從耕整地、播種、移栽到收獲的全流程機械化作業,蔬菜生產機械化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入選第一批全國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主要農作物類)創建名單。 據了解,截至目前,惠安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8.35萬畝、蔬菜產量超25萬噸。為進一步提升惠安蔬菜機械化程度,3月27日,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總站聯合福建省農業農村廳,在惠安舉辦了全國露地蔬菜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裝備培訓班暨福建省蔬菜生產全程機械化現場推進會。活動現場,25家企業的60臺(套)先進蔬菜生產機具逐一亮相,大顯身手。現場人員觀摩了蔬菜種植的全過程機械化作業流程,以及設施蔬菜機械化育苗、植保、水肥一體化、蔬菜加工流水線等產前、產中、產后作業環節,對高效、精準、智能化的作業效果給予一致好評。 不少專家學者表示,這場活動不僅賦能惠安蔬菜機械化生產,也深度聚焦福建省蔬菜產業與機械化發展現狀,深入剖析了泉州市推動蔬菜機械化發展的寶貴經驗與創新做法。 “蔬菜產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本次活動將有助于提升惠安蔬菜機械化程度。”福建農林大學農學院教授、福建省蔬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何水林說道。 “蔬菜機械化因生產而興,生產因機械化而盛。本次活動將更加扎實地推進蔬菜機械化科技創新工作,為蔬菜產業和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福建農林大學黨委書記賴海榕說道。 凈峰鎮竹蓀基地迎來竹蓀采摘季 (郭君勇 攝) “貝殼調土”推動農業綠色化 “這片胡蘿卜種植地使用了瑪塔牡蠣殼土壤調理劑后,最明顯的效果就是增產增收,一畝地最少可以增收13%,最高的可以達到43%。”泉州瑪塔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永忠說道。 而這一切,還要從這片土地的“脫胎換骨”說起…… “之前因為多輪耕種、種植密度大、施肥不合理等原因導致了土地酸化,影響了蔬菜產量。現在,我們通過對近1800畝的酸性土壤區施用270噸瑪塔牡蠣殼土壤調理劑,土壤pH值從5.11提升至6.05,有機質含量較施用前提高37.6%,生菜產量也提高了20%。”走馬埭現代農業產業園相關項目負責人林舒遠介紹道。 然而,在過去,牡蠣殼卻是令人頭疼的存在。“牡蠣開殼取肉后,牡蠣肉銷往各地,但牡蠣殼留在了本地。村前村后、大街小巷都堆放著牡蠣殼,臭氣熏天,引來很多蒼蠅蚊蟲,路過都得捂鼻子。”一位牡蠣養殖戶告訴筆者。 惠安作為傳統漁業強縣,牡蠣養殖面積達3萬畝,牡蠣產量占全縣海水養殖產量90%以上。每年產生廢棄牡蠣殼約9.5萬噸,這一數量約占全市30%、全省5%。這些廢棄牡蠣殼長期堆積,不僅占用耕地、海岸線,還影響人居環境。 為此,惠安創新探索“牡蠣養殖—廢殼利用—土壤改良—碳匯交易”模式,通過引進瑪塔公司研發利用牡蠣殼廢棄物制作成農業土壤調理劑,用于改善土壤酸性、降污固碳。同步配套制定《土壤改良碳匯核算技術規范》,打通“核算—認證—交易”全鏈條。該模式開辟了碳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實踐路徑。 2024年12月9日,“走馬埭現代農業示范區土壤改良碳匯交易簽約儀式”在惠安成功舉行,這是全國首宗土壤改良碳匯交易,標志著全國首宗土壤改良碳匯交易正式落地,也標志著惠安在推動綠色農業和碳匯產業發展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 “土壤改良完成后,每畝地可用于碳匯交易的標的,大約相當于3噸等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其中,一部分來自土壤有機質提升增加的固碳量,另外一部分來自化肥減量帶來的氧化亞氮減排。”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城市碳中和研究中心主任林劍藝介紹道。 “土壤改良碳匯項目為土地增加了一個輸送營養的‘新管道’,為農業碳匯開辟了一個新途徑,不僅提升了公眾對于農業作為綠色產業的認知,也為今后的土壤改良工作增添了新活力。”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首席專家高祥照說道。 “雪裙仙子”舞動農業特色化 近日,凈峰鎮西頭村竹蓀種植基地迎來了采摘季。走進竹蓀基地,只見一朵朵潔白如雪、身姿婀娜的竹蓀,從土里探出腦袋,像是“雪裙仙子”,顯得格外鮮嫩。 “今年2月試種2畝多,現在已經是采摘的季節,每畝產量大約在2500公斤到3000公斤左右,市場價是每公斤12.5元。”凈峰鎮西頭村黨支部書記張欽強說道。 2024年10月,西頭村與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作技術研究中心簽署了合作協議,在農林大學李晶博士、劉鳳山博士的團隊指導下,于今年2月在西頭村進行竹蓀的小面積試種。村委會工作人員嚴格按照科學流程完成了鋪料、接種、覆土、覆草等關鍵種植工序。經過3個多月的精心培育與耐心等待,基地里的竹蓀終于迎來了豐收時刻。 “這只是西頭村特色鄉村振興之路的一次嘗試。下階段我們村還將繼續采取‘企業+鄉賢+專業人員’的技術合作模式,走上特色產業之路,持續壯大村集體。”張欽強表示。 在推動特色農業產業化的進程中,惠安還創新構建了“政策+服務”雙輪驅動機制,為農業發展提供全方位保障。在政策方面,縣級財政年投入500萬元扶持設施農業,金融機構授信1.5億元、發放“鄉村振興貸”3.2億元。在服務方面,縣農業農村局積極協助相關企業對接海關部門,打造“出口綠色通道”,實現“7×24小時”查檢、“云簽發”等措施。 這套組合拳成效顯著,以盛豐農業為代表的一批農業企業快速成長,年出口蔬菜突破10萬噸大關,產品遠銷10余個國家和地區,2024年出口額達2.5億元,實現35%的高速增長。 “三化”協同,動能澎湃。惠安正以智能化、綠色化、特色化“三化”協同為筆,飽蘸新質生產力之墨,在廣袤田野間奮力書寫農業現代化的精彩答卷,繪就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惠宣) |